中國生肖郵票的發(fā)行具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紀年數(shù)歲的實用功能經(jīng)2000多年,流傳至今長盛不衰。
“猴二世”領銜進入第二輪生肖郵票,給中國集郵事業(yè)帶來了生機。1992年,從發(fā)行“壬申年”郵票起,啟用了新的志號“編年號”,不分紀、特郵票一律按年份排序;在銘記上由原來的“中國人民郵政”改為“中國郵政”,為與世界接軌,在票面上加印了英文“CHINA”(中國)字樣沿用至今;由二枚郵票“一圖一文”組成的生肖郵票,增加了生肖信息。
回顧第二輪生肖郵票,遺憾的是我們還未走進世界生肖“百花園”成為“花中之王”。筆者在此談點拙見。
一、看圖識字
據(jù)稱第二輪生肖郵票的設計原則是“一圖一文,一明一暗,兩平兩立,篆隸草行三年一換”,以民間工藝品形象和文字書法形象為主圖。原則變?yōu)榭蚩颍`了設計者的手腳,在造型、內涵上缺乏創(chuàng)新。給人的印象是直觀、平淡的“看圖識字”。獨特的表現(xiàn)視覺是郵票的亮點,在郵票設計時,主要是展示亮點質感之美。第一圖似民間工藝品“展銷”,年畫、剪紙、玩具、布藝、泥塑等圖案所表現(xiàn)的生肖動物形象缺乏靈氣。第二圖是書法游戲,教你每年識一字,純屬多余,有一枚足可以表現(xiàn)其生肖內涵。中國的漢字是中國的“國粹”,想用漢字表達生肖內涵動機是好的,可實際上反而降低了生肖郵票的品位。
二、生肖與紀年
中國生肖離不開干支紀年,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本。從甲戌年以后,在第一枚圖上標注的干支紀年都采用了各種字體的干支圖章形式,增加了美感。在戊寅年、己卯年(2-1)、壬午年郵票上除采用干支圖章外還有行書的干支紀年,這種重復的標注有“畫蛇添足”之嫌。尤其“丙子年”郵票第二枚“鼠咬天開普天同慶”,圖案上沒有印出“丙子”紀年標記,在第二輪生肖郵票中也只有這一枚沒有標注干支紀年,若單獨拿出這一枚郵票你能說它是生肖郵票嗎?
三、郵資與面值
發(fā)行郵票的面值要適應當時的郵資。從十二年的面值與郵資的變化情況可見,我國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及物價穩(wěn)定,體現(xiàn)了“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宗旨。
從郵票面值的變化圖可看出,高面值郵票有些不適應通信的需要。2.8元的面值郵票過剩,郵票市場上處于低面值狀態(tài)。2元面值的郵票只能拼貼使用。從曲線上可看出因1996年12月1日調整郵資,只有在丁丑年(1997年)高低面值出現(xiàn)錯位。
四、面值與圖案
面值與圖案、銘記構成了郵票的三要素,作為三要素,彼此都不是獨立的,在郵票上既互相影響,又相互調配。有的將面值作為主圖的一部分,若面值移位,則破壞了圖案的整體性,影響了圖案的美觀。如《壬申年》第二枚“喜鵲登梅”掛簾圖案,面值50分是掛簾的組成部分,若把面值得分移位后,真叫“猴”把掛簾“登”破了!兑液ツ辍返诙丁跋灿麓骸,若將面值50分移位,立在窗欞兩邊的小豬好似“雙豬拱門”。又如《丙子年》第二枚“鼠咬天開普天同慶”圖案,將50分面值堵在“洞口”,若變動位置,直成了好大“鼠洞”,鼠不用咬就進門了。
五、發(fā)行量與消耗量
從十二年生肖郵票每套郵票首枚的發(fā)行量可見,第二輪生肖票發(fā)行量太大,癸酉年面值20分的“雄雞報曉”一枚的印量是30006.5萬枚,這可是3億多枚啊,到2003年癸未年80分的“癸未大吉”就降到6640萬枚,在現(xiàn)有的集郵人數(shù)(會員270萬)和通信用量下降的情況下,也是不小的數(shù)字,發(fā)展的結果,難免進入打折的行列。
年年歲歲人不同,歲歲年年有生肖。生肖與中華民族以至海外的炎黃子孫都心心相印。期盼第三輪生肖郵票能給人們帶來與眾不同、人見人愛的作品。
摘自: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