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是保增長、控通脹,財政政策如何發揮更大作用?如何針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實施“點調控”?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專家、企業和消費者,了解財政政策在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優化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實際功效,以及進一步加大投入、推進稅改、完善補貼等意見建議,希望能引起讀者關注和思考——編者
進一步加快稅制改革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專家建議,涉及全局、惠及整體的稅收政策應盡早出臺
在美國金融風暴加劇、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下,中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長下滑的風險。統計數據顯示,繼今年7月全國稅收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后,8月份稅收收入絕對額和增長率再創今年以來單月最低水平,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1.9個百分點,比今年1—7月份回落了19.2個百分點。
稅收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下半年國民經濟已經出現增速減緩的運行態勢。企業利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貿進出口、商品房銷售面積、汽車銷售量、證券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建筑安裝業營業收入等,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股票交易等持續低迷,導致證券交易印花稅大幅減少。
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國際形勢出現的新變化,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進一步發揮作用:針對國際需求減弱、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等給出口企業帶來的壓力,上調了紡織品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針對一些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融資渠道不暢等問題,中央財政加大并引導地方財政增加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貸款貼息、政府采購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并停收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減輕中小企業負擔;針對受國際市場影響股市大幅下跌的情況,將證券交易印花稅雙邊征收改為單邊征收,減少投資者交易成本,有利于穩定資本市場。這些舉措突出重點、區別對待,體現了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對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專家提出,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財政政策應在宏觀調控中發揮更大作用,在進行有針對性的局部、重點調控同時,還需進一步加快稅制改革,使一些涉及全局、惠及整體的稅收政策早日實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認為,眼下,增值稅改革向全國推開已經到了最好的時機。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來自于增值稅的收入已經占到全部稅收收入的43%。作為中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轉型改革將帶來上千億元的稅收減少。這意味著,增值稅轉型的全面實施,將對企業有明顯的減負作用,有助于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此外,增值稅轉型改革減少了生產環節的重復征稅,隱含在和增值稅有關的這些商品上的稅收減少了,企業的產品就有了降價的空間,這對從源頭上控制通脹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自2004年7月在東北三省啟動以來,如今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從試點情況來看,改革效果基本符合預期。去年7月,改革試點的范圍擴展到中部地區26個城市,今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之后,增值稅的轉型試點再拓展到地震災區。這些地區基本上都延續了東北三省的改革試點方案,沒有太大變化。這表明增值稅改革試點是成功的,試點經驗也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