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說法是29歲,趁青春有效期截止以前行動。否則,你將被打上"過期"的烙印。哈佛商學院杰弗里·蒂蒙斯的統計顯示,創立高潛力企業的創業者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
進入互聯網時代,滿眼青春逼人的IT新貴,他們的成功來勢洶洶,仿佛讓人愈發緊迫地感覺到,創業要趁早。
來檢索幾個商業天才的起點:18歲,大一學生邁克·戴爾登記注冊了"戴爾電腦公司",開始投入到自裝自銷電腦的生意中;19歲,比爾·蓋茨輟學后著手實踐他那富有預見性的夢想,創立微軟;20歲,史蒂夫·喬布斯在車庫里辦起了蘋果公司;同樣不到30歲時在車庫里開始自己偉大事業的還有GOOGLE的兩位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賽吉·布林,以及他們最新收購的YouTube網站兩位創始人--27歲的華裔SteveChen和29歲的ChadHurley。
不過,要相信創業青春最多40歲就要劃上句點,這不免令人沮喪。對那些已屆不惑之年者,難道商業之門果真要就此關閉?年齡會成為一個充滿創業熱情的中年,甚至老年人挑戰自我的死穴嗎?
事實顯然并非如此。
要知道,創業成功的關鍵要素--創意、遠見、自發性,并不存在具體的年齡限制。我們同樣可以找到很多大器晚成者的成功范例:玫琳凱·艾施,45歲退休后投入了半生的積蓄,在一家不到50平米的小店里開創了如今全球知名的化妝品集團玫琳凱化妝品公司;雷·克勞克,麥當勞創始人,52歲開創快餐連鎖模式,花270萬美元買下麥當勞餐廳的所有權,并將之推向全美國;山德士上校,肯德基之父,66歲開始二次創業,1009次的推銷失敗也絲毫沒有動搖他對成功的信念。
再來看二十位"后發創業"的大齡英雄,他們大都在45歲以后才開始投身商業領域,也以其對成敗的不同闡釋證明了一點:何時開始都不晚!
由于自我發展歷程起點的經濟環境差異,這二十位大齡創業者的創業動因具有鮮明迥異的時代個性:
九十年代初期,鄧小平發表南方講話,倡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改革,鼓勵私營企業發展。此時創業的大齡英雄們大都是一些不服老的機會等待者,他們充滿了對成功的渴望。當壓抑多年的激情終于找到了噴發的出口,他們緊緊抓住了時代的脈搏,義無反顧投身商海。這些人是天生的冒險家。
九十年代后半期,國企改革,職工分流下崗。這一階段的大齡創業者,大部分屬于被動型創業。對他們來說,創業的機會成本極低,不必為放棄豐厚的薪酬和社會地位而患得患失。這些人往往會選擇小本生意起步,靠誠信和勤奮,慢慢積累財富和商業智慧,在不斷失敗和挫折中學習成長。
而二十一世紀初的大齡創業者們與前兩個階段相比,準備更加充分。他們普遍擁有豐富的行業資源和一定的社會地位,了解商業的規則和企業的模式,創業不過是他們實現更高追求和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他們不僅有遠大的目標,更有清晰的商業模式,甚至還有堅強的團隊作為后盾。
在開始深入了解這一群體之前,由于過分著意"年齡"的影響,我們最初曾主觀地認為,后發的起點可能讓他們畏懼風險,時間的緊迫沒有給他們留有失敗的余地。
與精力旺盛的毛頭小子們相比,他們會"穩健之余缺乏創新精神,經驗老道但容易墨守陳規"。
結果當20個采訪結束后,這些臆斷卻沒能站住腳。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比年輕人更能承受失敗的勇氣,"萬事皆可為"的樂觀,一種由成熟智慧催發的創造力,和以下一些共同的關鍵詞:
活力。這群60年代前出生的創業者,創業起始年齡的平均值超過50歲,普遍有過一段苦難的生活經歷。他們卻沒被磨平棱角。相反,他們在展開自己的事業時精力旺盛、充滿斗志。銘萬網的創始人張冀光和馬為民就說,"我們從不認為自己63歲,而是53歲,我們經歷的十年文革要除掉,那十年我們要掙回來。"威漢營銷的女總裁陳一的精致外形,也讓她看上去根本不像"知天命"之年。周君記的老板唯一的愛好是穿戴,盡管有時略顯時髦花哨,但卻讓他充滿活力。看淡年齡的劣勢,這讓他們看上去比同輩人更年輕。正是這種活力,支撐了他們持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