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與央行"博弈"? |
發布日期:2004-5-30 22:5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經濟日報》發表文章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程度
等都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的高速增長的投資中
,中央項目投資只增長12.1%,地方項目投資增長高達64.9%;從投資類型
看,國有投資增長32.8%,遠低于其他類型的投資增長幅度,非國有投資的全面
啟動進一步推動了投資的趨熱。因此,有理由認為是地方政府和民間投資在與央行展
開博弈。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投資的又一輪過熱、經濟結構失衡加劇,與政府職能
轉變滯后、地方政府行為推動有關。當前,不少地方政府經濟建設大干快上的積極性
很高,而政治經濟周期的因素更是推動了當前的投資高增長。對企業而言,則是"趨
利"的市場行為導致了投資熱情的高漲。在這場市場與央行的博弈中,市場更多的是
在速度上下賭。投資者預期當前熱點行業高增長的勢頭發展下去,政府會出臺緊縮性
的調控政策,加上產品價格在繼續上漲,早投產、早獲利,早規避政策風險,因此,
都在趕項目進度,投資仍然很熱。
針對這種情況,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指出,"中央銀行現在的調控手段比較溫和,
應該看到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提出的善意措施,大家應該控制一下自己,這樣經濟才
能平穩發展。如果激化矛盾,最后形成了中央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硬措施'的出臺,
對大家都不好。"她還說,中國經濟需要平穩發展,但現在中國經濟也確實出現了一
些問題,這個不能光靠中央政府和央行的努力和調節,還需要上下共同配合,貨幣政
策的實施效果才能更好。如果大家都與央行博弈的話,最后使中國的經濟產生劇烈波
動,對誰都不利。
述評:吳副行長的提醒和警告可謂用心良苦,但估計不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因為
針對的是市場(這里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和地方上的非國有企業),而市場是由多元利
益主體構成的,作為個體,他們的選擇總是從"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考慮的,并不
失為理性,只是這種"個體的理性"往往可能構成"集體的非理性";又由于信息不
對稱,他們不會那么輕易地順從政府的宏觀政策取向,更不會作出一致的響應并采取
一致的行動。"趨利"的動機會驅使分散的市場主體繼續與管理當局進行"博弈",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長此而不煩,如果他們放棄了博弈,這市場反而不成
其為"市場"了。更有深層的利益機制在起作用,使得地方政府(政府本不屬"市場
"范疇,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本來應該是國家宏觀政策的最有力
的執行者)舍大局而顧小局,與當地企業形成"合謀",以"抗拒"中央銀行的貨幣
政策的貫徹。若不能改變由某些基本的政治經濟制度所造成的利益格局和利益機制,
則要求地方政府自覺遵守和執行國家宏觀調控大政方針,無異是"對牛彈琴"。我們
就發現了一種現象:時下與城市快速擴張相共生的各類"園區"建設、房地產開發、
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以超常規模和爆發式的速度急劇發展,其強大的驅動力自
然源于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聯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地方政府對城市擴張
傾注了如此濃厚的興趣呢,又是什么手段使得地方政府能夠"隨心所欲"地實施自己
的政績工程并達到設定的目標的呢?未知管理當局和研究部門對此是否作過深入的考
察和分析?
[]
[11]
來源:中經分析小組 | ---------------從而看出,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好的宏觀調控政策,能否產生好的結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