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風險 |
發布日期:2004-5-30 23:1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文章類型:行業信息 文章加入時間:2004年5月10日16:48 |
|
在記者的記憶中,人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像今年這樣見仁見智的情況并不多見,至于對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風險做出判斷,就更是眾口紛紜,莫衷一是。日前,在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行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有關部委、社科院的專家學者,以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等20多人,所進行的熱烈爭論就是這種現實情況的一個縮影。本報記者
作為惟一一家被允許旁聽的新聞媒體,見證了這種觀點碰撞。
三種傾向
對于投資增長過快的判斷,與會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同意,但是,什么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風險,卻存在三種不同傾向。
一種觀點認為,投資過快增長是當前主要危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雷·布魯克斯認為,持續投資快速增長制造出大量的過剩生產能力,同時抑制了一些部門的物價上漲,掩蓋了經濟的過熱。而拖延采取政策措施只會增大隨后采取強烈的緊縮措施的可能性。
另一種觀點是擔心好不容易才起來的經濟增長勢頭受到打壓。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不能保持下去所造成的后果,是主要風險。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建不贊成實行全面的宏觀緊縮,“我擔心銀根抽緊,會使好不容易啟動起來的經濟又被壓下去。”
“如何一方面維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另一方面緩解結構性問題,使中國低通貨膨脹下的經濟增長長期保持下去是中國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余永定認為,中國經濟應該維持在一個不高的通貨膨脹率(3%—5%),同時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9%左右),以實現增長潛力,緩解就業壓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世錦認為,中國正進入由汽車、住宅等產業帶動的新的經濟增長周期,“最重要的是讓這一輪經濟增長能夠有可持續性”。
第三種觀點認為,投資效率與經濟增長方式問題是主要風險。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許小年說,由于效益低下,目前的高增長主要是依靠投入的增加,這種傳統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單純靠追加投資來維持經濟增長必然會重蹈亞洲國家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覆轍。多數與會者認為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不過是個中長期問題。
幾點共識
在激烈的爭論中,記者聽到了分歧,但也聽到了一些共識。
目前中國經濟中多種問題交織在一起。正如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貝多廣所言:有短期的問題也有長期的問題,有經濟運行當中的問題也有經濟體制的問題,有結構性問題也有對應總量上的問題,有國營經濟的問題也有民營經濟的問題,有實質經濟當中的問題也有金融經濟當中的問題。
多數與會者認為,只有及早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才能保持經濟穩定快速增長,避免大起大落,才能有利于投資效率的提高。2002年以來,投資增長過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地方政府新班子為出政績,大建開發區,熱衷于產值高、稅收多的大項目,爭相以優惠條件吸引投資;二是有些銀行想通過資產增長來擴大分母以降低不良貸款率,因此盡力擴張貸款規模。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應是通過短期的調整為經濟穩定服務。為控制過快的投資增長,政府的宏觀調控從審慎的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從緊、相機微調”的貨幣政策,完全必要。
用強化行政審批的辦法來控制投資的過快增長,是不可取的。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說,“要更多地注意怎樣結合政府自身的各種改革,改變我們的調節機制。避免出現政府的調節是在放大矛盾,而不是縮小矛盾這種情況的出現。”
若干建議
中國政府已采取了放寬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和禁止地方政府亂設開發區等一系列行政措施來抑制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調控方向清晰,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據此判斷,中國的經濟今年可以實現軟著陸。同時與會者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建議:
從金融方面看,專家們認為,貨幣政策適當從緊。利率政策根據經濟運行狀況適時適度調整。“但是銀根不能抽得太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夏斌說。
匯率政策不宜大動。世界銀行的迪帕克認為,中國出口產品價格都在下跌而進口產品價格都在上漲,這種貿易條件的惡化只應導致人民幣貶值,但是現在升值的預期導致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斷上升。目前中國政府采取的對沖操作等方式緩解外匯儲備增加的壓力是正確的。打破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也是正確的。
應該加強銀行監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中國代表處高級代表布魯克斯談到他最近訪問中國的一家銀行時,發現其資本充足率已接近于零,但今年仍然計劃要進一步擴大貸款量。由于存在著“壞賬政府來兜”的先例,銀行不計風險地放貸。他認為,應該處罰這樣的銀行,直至讓它們關門。
繼續關注通貨膨脹因素。與會者大多同意由于國際國內制造業生產能力過剩,盡管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工業消費品價格不會有明顯上升,因此全年消費物價指數可以控制在4%以下。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學家趙敏認為,中國政府重視農業的方針是正確的,應注意蔬菜、糧食等農產品和住房、公用事業收費等交易成本高的產品或非貿易品,防止它們供不應求引起價格上漲。
投資中要考慮環境和資源因素。與會者認為,政府已開始實行對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收費,還應對新上投資項目嚴格環境評估,對污染物排放從一開始就高標準收費。制定行業技術標準,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環境污染和資源使用的價格全部進入生產成本,調整投資者成本收益預期。
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督。禁止用低價土地、能源和其他隱性價格來爭搶外來投資,妨礙公平競爭。禁止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開工建設公共工程。長期來看,還需改革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
此外,政府應通過及時發布高質量經濟信息來指導市場中的投資活動。
|
|
文章出處:XXX |
文章作者:SAYYES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