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已達峰值 過后是全面過剩? 警惕過剩危機 |
發布日期:2004-5-30 22:4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瘋狂上漲的商品價格像雪崩一樣滑落,那些日夜守候在鋼鐵廠門口的采購商轉瞬
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更多的企業宣布將進一步減產,可是庫存還在一天天增加。這會
是2005年時的中國經濟嗎?一些經濟學者警告說,如果宏觀調控失當的話,也許
這就會成為一幅現實圖景。如果這一判斷準確的話,這將是經歷25年變革后的中國
首次面對市場經濟下全面生產過剩的危機。
投資已達峰值
第一信貸瑞士波士頓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說,中國現在的經濟過熱是產能過
熱帶來的價格爆炸,不是通脹。2月17日,陶冬在北京舉辦的“世界2004”會
議上指出,中國經濟進入了瓶頸狀態,包括交通、原材料、能源以及糧食的供應都出
現緊張局面。
這位亞洲地區最優秀的投行分析師去年年中就開始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過熱,并且
這次過熱不同于以往,是投資主導的沒有通脹的過熱。如今這一觀點得到了更多的關
注。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修正后的數據,2003年中國GDP增長率為9.1%
。但一些經濟學者認為這個數據有被低估的成分,真實的數字可能在10%以上。更
關鍵的問題是這其中的增長大部分來自于投資,而不是消費。
。玻埃埃衬,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度超過35%,投資占GDP的比重超過
了48%。盡管在下半年央行調高了存款準備金率,政府宏觀調控部門一再示警,但
是投資勢頭未見明顯減緩。
高速增長的投資帶動了能源和原材料全面緊張:2003年,中國進口鐵礦石所
煉成的生鐵占全年生鐵產量的54%。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鐵礦石2002年世
界貿易量5.12億噸,可是供自由貿易部分除了長期合同以外只有2.4億噸,而
我國進口1.1億噸,基本占一半,2004年的進口量預計將接近1.5億噸。國
際市場上,氧化鋁價格在過去1年中上漲了近300%;同時,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
拉閘限電情況,而今年缺電形勢無法緩解,預計仍將有超過一半的地區采取拉閘限電
措施。
過后是全面過剩?
陶冬說,中國目前大量的投資可能在未來幾年后造成產能過剩,形成另一個難以
解決的問題。陶冬預測,中國的汽車、鋁、銅、鐵、手機、乙烯、紡織等產品產量在
未來三年可能翻一番,將對中國甚至全球市場形成另一波通縮壓力。
經濟學家樊綱也認為,如果今年中國GDP增長超過10%,那么,2005年
后中國有可能再次陷入深度通貨緊縮。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的王建在這個問題上走得更遠一點。新年剛過,他就在一篇題
為《2004:中國宏觀調控的困局》的文章中這樣發問:中國經濟會否在3-5年
后出現第一次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雖然他自嘲這樣發問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
他仍然認為,此次投資不僅投資率是改革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產出周期所釋放的
產出能力也會前所未有;如果明年出現投資率的峰值,全面生產過剩可能在2008
年后出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王召認同王建的觀點。他說,中國經濟已經進
入了重化工業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這一輪的投資增長主要
是在重化工業領域,而重化工業投資生產鏈條比較長,投資者如果過高估計消費需求
,拼命投資,拼命生產,第一輪是投資需求,第二輪就可能形成投資供給,從而形成
緊縮。他的預計是,如果這種趨勢繼續,那么在2005年到2006年,生產過剩
的局面就會出現。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的高輝清博士一直是堅定的“經濟沒有過熱”論者。在
他看來,在過剩經濟時期,產能過剩的行業永遠存在,這很正常。而且,目前的高投
資率自有其合理性,因為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重化工業發展需要高投資來支持;城
市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既是投資需求,也是最終需求。另外,計入房地產
投資的絕大部分也是最終需求。所以,現在投資需求大于消費需求似乎不相匹配,實
際上沒有必要擔心。
高輝清的另一個依據是,前幾年民間資本沒有啟動時,經濟增長已經“七上八下
”,今年民間資本剛啟動,雖說薄積厚發,有點猛,但如果因此就說已經“過熱”,
就未免太輕率了。
“民營企業投資與行政性的投資不同,會合理選擇投資領域,因此沒有什么可擔
心的!边@是諸多對形勢持樂觀判斷的學者對“過熱派”提出的問題。對此,樊綱表
示,“大家都做同樣正確的事時,結果可能就是錯的!
王建認為,正是因為此次投資高峰是以民營企業為主體,才更加令人擔憂。因為
民營企業效率高,從投入到產出的周期也會縮短,所以全面生產過剩也可能在200
8年以前就會出現。
硬著陸,軟著陸?
對于當前的經濟形勢,決策部門顯然已經有所注意。但是,陶冬仍然擔心決策部
門對投資過度的嚴重后果估計不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2月10日舉行的央行工作會議上宣布了200
4年的貨幣政策預期調控目標: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分別增長
17%左右,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6萬億元左右。
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溫和的貨幣政策信號。即使如此,控制信貸對于銀行也
是一本難念的經。銀行的為難之處在于,既要控制規模,又要保證企業活下去,也要
保證放出去的貸款不至于變成新的不良貸款。而中國銀行行長助理朱明17日說:“
如果第一筆放、第二筆不放的話,企業死掉了,錢也死掉了。”
投資過度的破壞性最終將沉淀為中國金融體系的巨大成本,對正處于變革關鍵時
期,同時控制了信貸量60%以上的國有商業銀行來說,這是一個不堪承受之重。并
且,這樣一個系統風險最終要由財政來買單。就在一個月前,中央政府以外匯儲備的
方式為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入了450億美元的資本金。這是決策層決意要把投資
這匹幾乎要脫韁的馬拽回來的最大理由。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上個世紀90年代治理通脹時的情形,經濟學者也因此保持了
高度的警惕。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所長陳東琪認為,控制要適當,要掌
握好力度,注意針對性,不能“踩急剎車”,不能下藥太猛;在剛剛走出通貨緊縮不
久的時候“踩急剎車”、下猛藥,可能會促使經濟“硬著陸”,造成激烈的市場震蕩
,損害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增長的持續性,加大調整成本,最終可能引發生產過剩危
機。
周小川也在央行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表明,央行不大可能在短期內采取進一
步的緊縮政策。他表示,既要防止通貨膨脹和金融風險,又要支持經濟增長,防止經
濟出現大起大落。
不過,陶冬在去年年底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如果決策者看到經濟增長的瓶頸
越來越多,成本上升引起出口企業更多的抱怨,同時出現新一輪爆發性的信貸增長,
進一步緊縮的政策就有可能出臺。他預測央行可能在今年中期加息50個基本點。
根據陶冬的預測,今后三年中國投資將下滑,而且速度相當快。他認為,200
6年第一季度時,中國投資增長可能從現在的25%降到單位數字。他對今后兩三年
的趨勢的判斷是,投資硬著陸,GDP增長軟著陸,消費不著陸。
對于2004年的中國經濟,吳敬璉在2月17日舉辦的“世界2004”會議
上說,2004年中國經濟將處在一個重要的關口上,是否能夠實現軟著陸和保持宏
觀經濟的穩定,就成為能否成功地越過這個關口和成就長時期穩定增長與經濟社會協
調發展的關鍵。
[]
[27]
來源:經濟觀察報作者:文釗 王延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