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理財博覽會在雨天進行,但是會場依然擁擠不堪。各類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等都在賣力地推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形式不一,各有“花樣”。
不過最熱鬧也最“用功”的既不是剛剛獲得開辦人民幣業務資格的外資
銀行,也不是最有可能成為股指期貨經紀商的期貨公司,而是推銷選股軟件的咨詢公司和自稱能夠提供
外匯保證金交易各種“經紀商”,而且這兩類機構的推銷方式很“傳統”。
一種自稱能夠天天幫你挑選黑馬、次次為你規避風險(差不多所有的選股軟件都是這么幾句)的選股軟件是這樣被推銷的:幾個年輕推銷員輪流上陣,手持擴音器,聲嘶力竭地喊出該軟件的神奇魔力,并附帶制造幾個傳奇分析師(也就是他們自己的同事),以及該軟件制造的N個經典案例。總之他們讓我想起我們小鎮上那些擺地攤賣包治百病狗皮膏藥的“神醫”。這些擴音器的號召力不亞于“神醫”,招來的人確實不少。雖然有會場管理人員來制止擴音器制造的震耳噪音,但是管理人員剛一離開,“小喇叭又開始廣播了”。
股指屢攀高峰,雖然即使從股指的絕對數來看,今年離翻番已經不是很遠,但是依然有人嫌賺錢太慢,更何況總有傳奇助陣。前不久不少媒體報道過浙江26歲女子今年做期貨賺了16億元,沸沸揚揚而終未見真面目。不過今年期貨市場確實比前幾年熱鬧,與期貨公司人士聊天的時候,常常聽見“今年的生意好做多了”之類的“快語”。本周三,國內三家期貨交易所單日共成交323.34萬手,成交金額突破1000億元,而在前兩年,這些期貨界人士常以“期貨市場的盤子只有100億”哭窮。
但是期貨似乎都不過癮。在這次博覽會上,不少自稱“全球最××之一”的機構向人們推薦外匯保證金交易,有的還免費提供交易軟件。雖然外資機構在國內代理外匯保證金交易還沒有取得合法資格,但是這些機構都聲明合法可靠、資金安全。一位女士竭力向我推薦他們的交易軟件,并稱“我們的點差是最小的”。
這些機構都還擺著跨國公司的“譜”,但是一些本地的“機構”卻使出了傳統手段——拉。走進展覽廳不遠,就有一個年輕人神秘兮兮地拉住我,問我做不做外匯,我說先了解一下。他告訴我此處太吵,帶我到展廳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雖然偏僻,人卻不少。那年輕人叫一聲“阿姨,這里”,指了一下我,轉身走了。“阿姨”簡潔明了跟我說立賺200倍的炒匯方式,“現在我太忙,來不及細說,改天到我們公司來,給你看我的對賬單,服了你就叫我一聲老師,跟我干。”塞給我名片,非拉我留下聯系電話才“放”我走。
在展覽館旁邊的小飯館吃飯,走進來一個俊朗的年輕人,西裝革履,直叫“餓死了”,然后環顧四周,揚聲問道:“有人做股票嗎?”其實飯館里只有我和同伴二人,老板二人。老板說“不做”,年輕人說“那先給我來碗米飯吧”。
巴菲特、羅杰斯都曾說,但凡“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都在談論股票的時候,就應該從市場撤退了。雖然現在股市未必到了那么“泛濫”的地步,但是夢想“跑步”甚至“一夜飛升”造富的人們正在心潮起伏。無論是股市,以及其他“市”,類似以上推銷者的“神話”多半不是真話,而投資者自己的腰包,到底應該聽誰的話?三思后行,再思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