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理財產品全攻略 |
發布日期:2006-10-24 7:4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上海金融報 | 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大背景下,人們紛紛把手中的外幣資產兌換成人民幣,以謀取金融資產的更高收益。雖然今年 8月19日,人民銀行再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但目前的人民幣利率總體水平仍然處于低位。在此情況下,對那些急于尋求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者來說,除購買基金、國債之外,人民幣理財產品自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人民幣理財產品傳統投向是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各類人民幣債券,包括短期國債、金融債
以及央行票據等等。一開始的高收益主要依賴于當時的金融市場環境(債券市場的整體利率水平相對較高),然而,各類人民幣債券的市場利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路下跌,導致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逐步下滑,失去了往日“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魅力。不少投資者覺得這類產品已成雞肋,因為其收益與儲蓄存款利息相差無幾。
在此情況下,一些經過重新設計、重新定位的新型理財產品開始陸續“浮出水面”。進入9月下旬以來,共有工行、光大、招行、民生、興業等多家銀行發售了十幾個理財產品。發售理財產品的銀行和發售數量雖然明顯少于以往,但是理財業務模式和產品模式卻在平靜的市場水面下悄然變化。
投資操作策略
首先,要把握理財產品的特點。對于各種浮動型收益產品,在看到高收益的同時,也要意識到其中的投資風險。如民生銀行新推的高收益產品均為浮動收益類產品,如果投資者沒有持有到期,就無法獲得相關的收益,且本金也有可能損失。浮動收益類產品的最高收益并不能保證,如民生銀行掛鉤高盛生物能源商品指數的非凡人民幣第9期,根據產品協議,如果在投資期內所掛鉤的商品價格指數偏離了原定的范圍,投資者就可能無法獲得原定6%的高收益。借道信托的理財產品也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如中信銀行的集合計劃2期由于投資的信托計劃收益來自募集資金運用所產生的信貸資產的本金利息收入,存在借款人到期無力償還或挪用信托收益及本金的風險。因此,投資者若要投資各類掛鉤型理財產品,最好本人也具備一定的金融知識,對該產品掛鉤的金融市場走勢有個大致的判斷,才能避免盲目跟風投資。
其次,對流動性的考慮。世上沒有比現金流斷裂更可怕的事了,對于企業來說致命,對于個人來說,則可能意味著一次重大投資機會的喪失或者無力應對一起突發事件,其代價是高昂的。工行理財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應先明確這筆資金在多長的期間內是沒有支付可能性的,然后再選擇相應投資期限的產品。當然,期限的選擇還要根據投資標的的市場情況。比如:在美元升息進入尾聲的時期,如不考慮美元兌人民幣貶值的因素,那么選擇較長期間的產品以鎖定較高的收益率是上策。
第三,對風險的考慮。拿工行產品舉例,一年期港股掛鉤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為同期固定收益產品的1.5倍。投資者在此時可能會左右為難,到底取得高收益的可能有多大。工行理財專家建議,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要考慮資金的用途以及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資金用來養老、子女教育的,穩妥為上;資金富余的,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對市場風吹草動就寢食難安的,同樣還是穩妥為上。另外,還要引入一個“資產配置、組合投資”的概念:投資者不妨有比例的進行產品組合,比如將固定收益產品和風險型產品以7:3進行組合,一旦達成最高收益,組合收益率就大幅提升,就算最高收益沒拿到,產品的組合收益率也遠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稅后收益率。
再有就是對其他細節的考慮。工行理財專家表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產品的稅收情況,有的產品收益率令你眼睛一亮,其實它標示的是稅前收益;產品的年收益率折算,有的產品收益率高得嚇人,其實寫的是幾年的總收益率;獲取產品運作信息的便利情況,有的“新概念”產品投資什么“金磚四國”,投資什么生物行業,這些不為非專業人士熟知的市場通常信息比較封閉,投資者需要謹慎對待;產品匯兌損失的可能性,有的產品明確保證本金無損失,但是投資運作需要進行幣種轉換,結果產品到期后轉成了另一種貨幣,再兌換回來其收益率大大降低,甚至虧到肉里。
總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推陳出新,對投資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財選擇,至少在最低收益或者保本的承諾下,存在獲取高收益的某種可能性。但是,在購買理財產品前,請投資者一定要擦亮眼睛,正確評估自己,相信經過理性的判斷和思考,總有一款產品會適合你!
人民幣理財“混搭”信托
趨勢一: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一改原先單一的投向銀行間債券市場,變得“花樣百出”———打新股、借道信托、掛鉤各類指數……
如興業銀行前期發售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期限6個月,投資起點5萬元,產品收益與歐元兌美元匯率區間掛鉤,最高收益率3.2%,最低收益率0%,本金100%保證。又如中國銀行推出的與7天回購利率相掛鉤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期限一年,投資收益率=7%-3×R007(7天回購利率),保底收益率為0.2%,客戶理財收益與7天回購利率關聯,且為逆向掛鉤。若7天回購利率持續在低位徘徊,則客戶收益率較高;隨著7天回購利率的升高,客戶收益率將趨于下降,當7天回購利率上漲超過2.267后,客戶收益率為0.2%。
而近期,人民幣理財“混搭”信托,成為理財市場的主流趨勢。據記者了解,近期發售的理財產品,除了光大銀行發售的一期結構性理財產品和招商銀行發售的一期債券理財產品以外,其余產品全部為信托理財產品,且絕大部分都通過信托計劃投向信貸市場。繼中信銀行之后,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也相繼推出了投資于新股發行市場的信托連接人民幣理財產品。
趨勢二:產品收益率有所回升,收益模式從“固定收益型”向“浮動收益型”轉變。
如中信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集合計劃2期的收益率為3%;光大銀行最近發行的陽光理財T計劃產品的收益率由原來的3.4%上升到3.5%;民生銀行推出的與歐元兌美元匯率掛鉤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3.66%,與高盛生物能源商品指數掛鉤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的最高收益率高達6%,創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新高。
趨勢三:產品設計個性化。
銀行把選擇權交給客戶,投資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對市場走勢的判斷,選擇看漲、看跌或者看平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如中國銀行前段時間推出的“搏·弈”系列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對黃金市場的趨勢判斷,選擇看漲、看跌或者看平的人民幣理財產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