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理解理財的涵義 |
發布日期:2006-9-13 12:2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新聞晚報 | 看到這么一個問題也許讀者會感到詫異,手中有錢花掉或者存銀行,或者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等等,總之,似乎不應該有人會為手中的錢而發愁。其實不然,當一個人沒有錢的時候他所有的努力可能都是為了掙錢,因為有了錢可以滿足包括吃飯、房租、交通通訊甚至水電煤的基本生活支出。沒有錢的時候永遠都不會想到自己有錢之后該怎么辦。
直到很多年以后或者突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帳戶有了幾十萬元,那么應該如何理財呢?在90年代前,幾乎沒有什么大眾化的投資渠道,居民有錢就放在銀行,存款取款。90年代中期之后,由中國銀行首先發起的集合申購新股讓市民初嘗錢生錢的甜頭。
在接下去的一段時間里,一些居民以前專門買國債,每當國債開賣的時候,他們凌晨就會排隊等候,而對別的金融產品往往“不屑一顧”。但畢竟過了那段新股認購財富劇增的時代,這些狂熱的債券客戶的熱情開始逐漸冷卻。而上月央行一叫加息,那些持有期長的債券更是遭到了投資人的冷落。
我們繼續來看國民理財概念的轉變:2000年4月底,國家叫停了新股申購。2002年初,各種基金、保險產品開始進入銀行銷售。以新股申購為主的“理財”熱潮逐漸平淡。在這段平淡期內,銀行陸續推出了一些新的投資產品,如外匯交易、國債回購、基金、保險等,“理財”的產品、渠道逐漸豐富起來,“理財”的內涵進一步得以充實。
那些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小青年開始根據“二八法則”、“大數原理”投資基金讓財富增值、買保險防范風險。一夜暴富少了,但通過循序漸進地理財慢慢富起來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轉變:在過去,有些人就把理財等同于投機,股市熱的時候,就把所有資金砸向股市,外匯、黃金熱的時候,又把錢全部投向炒外匯,以為這就是理財。
而現在的年輕人樂于進行知識性的理財,雙休日去看看理財博覽會,工作閑暇時上網查查產品咨詢,搞清楚什么叫做“基金定投”,衡量股票基金的風險,學會操作股票分析軟件,最后還要找時機落袋為安,讓財富在進行了一大圈漫游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口袋。
可以說,這群具備基本的金融理財知識,又樂于學習的中青年層是理財的主流,也是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想要發掘的潛在客戶。比如,有客戶投資觀念比較積極、勇于承擔較高風險,我們就會把他的資金更多放在股票、權證等收益較高風險業很大的產品中,當然也有一個度,不能全部投進去;對于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客戶,則推薦貨幣、短債基金,報本之余,也力圖博得高于銀行存款的收益。
說了那么多,理財的意義其實就是讓資金博得高于社會財富的平均增長率,不能老想著一夜暴富。這樣心態平和了,反而更有利于我們著手進行家庭理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