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上海證券報/陳建軍
2005年度富豪榜最顯眼的黑馬當屬嚴介和。收購國企對嚴介和身價貢獻的比重到底有多大,目前還完全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嚴介和真正發跡正是從大量收購國企時開始的……
近年來,各地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官員倒下去的不計其數,而簽有近2700億元單子的嚴介和卻一直獨善其身。 與一般包工頭向個別官員行賄的做法相反,嚴介和通過為地方政府暫時無力興建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墊資,在規避了向個別官員行賄風險的同時,幫助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四套班子掙足了政績,轉而被允許以零競爭甚至零價格收購當地的大量國有資產,由此躍升為2005年度富豪榜中最顯眼的黑馬。
盯住欠發達地區
除了總部所在地的江蘇省外,太平洋建設集團(以下簡稱太平洋)在經濟發達地區都還沒有取得過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記錄,比如說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正在新設之中與南京總部平起平坐的上海公司,今后也無意上海、浙江等地的基礎設施項目。
太平洋董事局主席嚴介和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記時說,旗下115家由集團直接掌控的二級公司,幾乎全部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即使在江蘇境內的公司,也主要集中在經濟遠較蘇南落后的長江以北。
目前,這種緊緊盯住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戰略,仍舊在太平洋繼續著。前不久,太平洋新設的云南公司剛剛簽署了昆明開發區的一個項目。而在2005年,嚴介和風塵仆仆地北上東北、內蒙和河南、陜西等中原地區,至今還輾轉于海南、廣西、四川等地。
正是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成就了嚴介和這位高居胡潤富豪榜第二位的超級富豪。由于嚴介和在上一年度的同個排行中還處于第66位,因而被輿論普遍形容為最大的黑馬富豪。
發跡靠收購國企
到目前為止,太平洋擁有三大產業:一是太平洋工程集團,二是太平洋工業集團,三是江蘇太平洋投融資集團。工程集團旗下資產是太平洋在各地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公司;工業集團旗下資產則是嚴介和從各地收購的國企。
由于嚴介和始終對外宣稱從來沒有合并過資產報表,因而并不知道太平洋資產的真正分布情況。但在嚴介和驚人的資產中,來自所購國企的份額非常驚人。有知情人士透露說,工程集團的賬面資產龐大得要以百億為單位去衡量。
因為媒體深入調查嚴介和所購國企的經營情況,太平洋收購國企已經轉入了地下作業。在前不久的某個場合,嚴介和曾經不經意間表示自己收購國企的最新數量是41家,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和西南,但其對后續追問就避而不答了。因此,收購國企對嚴介和身價貢獻的比重到底有多大,目前還完全是個謎,而可以肯定的是,嚴介和真正發跡就是從他大量收購國企時開始的。
BT模式攬工程
2002年,白手起家的嚴介和注冊成立太平洋。雖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積累,但嚴介和親屬稱其當時的個人財富不會超過3000萬元。嚴介和個人財富以幾何級數裂變般暴增的起點,源自他大規模復制自己墊資為地方政府興建暫時無力興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即BT模式。
嚴介和解釋的BT模式,就是自己墊資建好基礎設施項目后移交政府,再由政府在幾年內按約分期付款。嚴介和第一次采用BT模式運作基建項目始于1996年。當時,位于經濟欠發達蘇北地區的宿遷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條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財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來,就由嚴介和墊資上馬。
從宿遷一役以后,嚴介和就將BT模式迅速復制到全國其它經濟欠發達地區,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億元的訂單。按照嚴介和的設想,太平洋基礎設施的單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億元。太平洋基礎設施項目的平均毛利率是35%,由此可見與其妻及內弟全資擁有太平洋的嚴介和的個人身價了。對于鐘情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緣由,嚴介和直言不諱:經濟發達地區財政有錢上馬基礎設施建設,這種肥肉哪還輪得著我嚴介和吃!
在對嚴介和的幾次采訪中,他的手機鈴聲不時響起,而多數電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官員打來的。
善于和政府打交道
說給很多人聽可能難以置信,太平洋簽下的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沒有一次是經過公開招標的。
沒有招標,不是說沒有公示過。在太平洋與政府簽協議的時候,這些項目都已經在地方政府和建設部、交通部等網站上按規定時間進行了公示,但最后沒有人能夠敢和太平洋競價。嚴介和自負地說:國內不少民營企業,本身在資金方面就多多少少存在著困難,因此和我們構不成競爭。即使偶爾有競爭,對手也肯定是中央直屬企業,但它們的不變成本比太平洋要多,內耗多、效率低。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我們開出的條件絕對是優惠的,以至于政府非選太平洋不可。
有人看我從政府那拿到了這么多的工程訂單,就想當然地認為這里面一定有什么貓膩。其實,我和政府之間從來都是陽光下的交易。私塾先生的家庭背景令嚴介和時常能夠出口成章。和政府打交道,你必須吃透它,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我們已經從當年的撲朔迷離,走進了政府的深深庭院。我不否認有政府官員向我們索過賄,但太平洋不愿冒政治風險,這樣的項目情愿不做。全國這么多交通系統的領導出事,我們太平洋沒有被紀委找過一秒鐘。
嚴介和坦言:和政府合作這么多年,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和政府打交道沒有風險。而適時地幫助政府做點什么,比如說城市化建設的問題,就更加能夠贏得政府官員的信任。一旦你真正為政府分憂,實際上就能贏得政府的厚愛。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嚴介和才敢不無狂妄地說:太平洋75%的效益來自和政府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