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理財向我們又走近了一步。如何儲蓄孩子的教育經費、退休后如何養老、房貸是否需要提前還,對于這些屬于理財范疇卻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市民的求解渴望越來越強烈。同樣在這一年當中,股權分置改革開始了、人民幣升值了、黃金價格上漲了,股市、外匯、黃金和基金等不同投資領域出現的亮點或轉變帶來了很多賺錢的機會,但對于投資者來說,風險與機會并存,要想把握機會并不容易。
股市:“轉折發展年”
2005年被稱為股市的“轉折年”,無論是業界專家、券商機構還是廣大投資者都滿懷憧憬。但最終,人們不得不感嘆主觀猜測與市場現實之間的差距何其之大。因為,誰也沒想到這個“轉折”竟然是2005年6月6日大盤跌穿千點,闊別了八年的千點再次與投資者相逢。2005年滬市上證綜合指數以1260.78點開盤,年末報收于1161.06點,全年下跌8.33%。深成指收盤于2863.61點,全年下跌6.65%。2005年的股市轉折雖然勉強實現,但卻不是由跌轉升的轉折,只是停止下跌的轉折。
“還是沒能解套,按理說一年中這么多政策出臺總得刺激行情向上走的,可是……”大戶老金說起去年的股市連連搖頭。2005年,市場確實出現了一些對股市走勢發生重大影響的新因素。去年4月份,千呼萬喚的股權分置改革終于正式啟動并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但是,股權分置改革并沒能帶動股市真正走上轉折之路,在相繼幾批改革試點公司公布后,各類資金借機炒作,使得實施股改的股票成為了市場短線炒作的題材。市場信心不足是去年股市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滬深兩市成交量分別比前年減少35%和21.53%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2005年末的證券市場又陷入了權證交易的高潮。而權證上市之初的瘋狂表現使得部分投資者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也使得隨后盲目追漲的投資者陷入深套之中。
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滬深兩市迎來開門紅。這給新一年的證券市場開了一個好頭,也給投資者帶了無限的遐想。對于今年的走勢,業內人士觀點不一。一方認為, 2006年是“熊尾牛頭”,股市有逐漸轉暖的趨勢。而另一方則認為,2006年的市場仍然是個謎。
黃金:價格節節高
2005年,國際黃金價格猛漲,全年漲幅將近22.3%,并在去年12月達到了541美元/盎司的24年以來最高價格。在此推動下,國內金價也在一路走高,上海黃金交易所千足金價格從去年年中的111元/克漲到了最高時的140元/克。
面對不斷上漲的黃金價格,能把握機會的投資者卻不多。記者從市區幾家銀行了解到,市民購買紙黃金、實物黃金等一些黃金理財產品的熱情遠沒有國債來的高。其實,去年是黃金理財產品集中出現的一年,中行的“黃金寶”、建行的“賬戶金”和“龍鼎金”、工行的“金行家”和農行的“招金進寶”等給了投資者許多機會。另外,投資型金條、金銀紀念幣和金銀首飾等也是黃金投資渠道。對于這么多的投資品種,投資者卻顯得很“冷靜”。
去年年底,黃金價格出現了大幅波動,這給黃金投資的未來帶來了不確定性,也給想介入的投資者帶來了機會。今年,黃金價格最關鍵的價位點是能否持續保持在每盎司500美元的投資預期底線之上,多數分析家對此給出的答案是較為肯定和樂觀的。
基金:
貨幣市場基金高開低走
2005年,貨幣市場基金是基金市場的主角。中行市分行理財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一年他們基金的銷售額是前年的3倍多,其中大部分是貨幣市場基金。但是,貨幣市場基金在全年走出了一個高開低走的局勢。
去年年初,貨幣市場基金由于具有收益率較高、安全性高、流動性好和起點低等特點,一經推出就受到投資者的青睞。當時,貨幣基金年平均收益達到3.35%左右,比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高出不少。但是,隨著去年4月份《關于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等相關問題的通知》的實行,新發行的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開始下降,貨幣市場基金的發行也逐漸進入低谷。
但總體來說,貨幣市場基金還是符合了多數穩重型投資者的需要。相關數據顯示,近兩年來,貨幣市場基金的綜合平均收益率約為2.5%,高出銀行活期存款0.58%的稅后利率4.3倍,也大大高于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1.8%的稅后利率。
同時去年年底,政策上也傳來了貨幣市場基金的利好消息。首先,去年11月1日,銀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正式生效,把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提高到5萬元。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相比,貨幣市場基金門檻低得多,只要1000元就可以進行投資。這無疑會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資者選擇貨幣市場基金。另外,在去年12月29日,央行公告稱,1年期央行票據在停發三周后重新發行。業內人士稱,這將有利于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的提高。
外匯:答案有待明晰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出其不意地宣布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調整為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同時將原來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改變為盯住一籃子貨幣政策。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升值幅度,但外界猜測許久的人民幣升值問題終于有了定論。而手中持有美元的投資者卻又因此陷入了另外一個困擾:手中的美元到底要不要拋?到現在,問題的答案還不是完全清晰:一方面,美元兌人民幣現鈔買入價在破“8”后,連創新“低”;另一方面,央行不斷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美元存款利率,現在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達到了3%,比去年年初提高了2.125%。所以,理財專家也只能建議,投資者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決定是否結匯。
去年,同樣是外匯投資人,炒匯和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卻不相同。市民張某和李某都是多年的外匯投資者。張某只要有了閑錢就買成美元理財產品。李某的外匯基本上都進行了外匯實盤交易,去年他主要投資了日元和歐元。一年下來,張某的收益率在4%左右。而李某由于美元相對于日元和歐元大幅升值,其持有的日元和歐元目前較年初平均貶值12%。去年,在美聯儲連續13次升息的情況下,從年頭到年尾,銀行的理財師一直都向外匯持有者發出相同的建議———要買理財產品,期限越短越好。事實也證明,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期比一期高。而且品種也比往年豐富得多。
在很多市民的觀念中,理財就是投資賺錢。而建行市分行理財師包康平則指出,這種觀點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資賺錢只是理財的一部分,理財應該是一個包括居住、教育、保險、養老、合理避稅和資金調度等個人經濟生活的整體規劃。理財就是要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來源:金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