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亞地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提高該地區的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影響力必然會成為東亞各國所追求的目標
實體經濟視角:勞動生產率相對高增長
看待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的第一個視角是在實體經濟方面。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走勢與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在大部分時間里保持著較為一致的變 化趨勢。在90年代中期,當時經濟過熱帶動了勞動生產率高速增長,與此同時,當時很高的通貨膨脹推動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升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經濟進入調整,由于通貨膨脹的出現,1997~2001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也隨之貶值。但是2002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勞動生產率開始出現背離。一方面,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重新開始加快,另一方面,受美元貶值和中國國內低通貨膨脹的影響,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不斷貶值。因此2002年以來人民幣開始逐漸出現低估傾向,這是本輪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的深層次原因。
國際貨幣視角:人民幣走向世界
我們看待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的第二個視角是在國際貨幣競爭方面。自從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以后,美元的絕對支配地位開始削弱,國際貨幣體系從此進入了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國際貨幣地位逐漸成為各國(尤其是大國)爭奪的稀缺資源,這是因為一旦一種貨幣成為國際貨幣被人們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廣泛使用,那么本國企業和居民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匯率風險就會大大減少,同時,當一國的貨幣被其他國家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所大量持有,就意味著該國能獲取其他國家的生產性資源,用來發展本國經濟。
盡管國際貨幣體系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經歷了很大的變革,但至今為止依然是一個嚴重失衡的體系。目前,全球的經濟格局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以美國、歐盟和東亞為中心的三極化趨勢,根據IMF的統計,2004年這三個經濟區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二,但各區域的經濟地位與該區域中國際貨幣的地位卻嚴重不對稱,2004年美國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額為20.9%,但美元在各國儲備中所占比重卻高達65.9%,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東亞地區,2004年東亞在全球GDP中占比為31.5%,但該地區只有日元是國際貨幣,而且日元在各國儲備中占比僅為3.9%。由此可見,東亞地區國際貨幣的缺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隨著東亞地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提高該地區的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影響力必然會成為東亞各國所追求的目標。
中國作為東亞地區的大國,近年來在推動東亞貨幣合作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正在不斷邁出新的步伐。人民幣對東亞地區貨幣匯率走勢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大,這主要表現在反映人民幣匯率變化預期的NDF走勢與東亞貨幣匯率的聯動性正在不斷加強,尤其是2005年以來兩者的相關性明顯提高。這些都反映出人民幣目前已經開始走出中國,走向亞洲。
資本流動視角:金融開放下的資本持續內流
我們看待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的第三個視角是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匯率走勢的最直接決定力量來自于外匯的供求,1994年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始終保持“雙順差”的狀態,大量的外匯流入是導致人民幣出現升值壓力最直接的原因。進一步從結構上分析,2000年以前,貿易順差在中國國際收支順差中占了絕大部分比重,但是,這種情況在2000年以后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國內證券市場向外資適度開放,2000年以來中國吸收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開始明顯增加,金融賬戶順差在國際收支順差中所占的比重也在穩步提高,2004年,流入中國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規模達到728億美元,金融賬戶順差超過1100億美元,占國際收支順差的比重達到了61.7%。
根據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在一國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其國際收支平衡表上金融賬戶的資金流動就會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目前中國顯然已經初步顯現出了這個趨勢。在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國內金融市場對外資進一步開放以及人民幣自由兌換程度進一步提高將吸引國際資本持續流入中國,金融賬戶的順差規模逐漸擴大將是必然的趨勢,這同樣會成為推動人民幣長期升值的一個重要力量。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