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黃婕
2006年首個工作日,本報強勢推出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專訪
2005年12月1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前,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無錫尚德掛牌上市。按照當天收盤價計算,施正榮身價躍升至14.416億美元,超過陳天橋。
2005年12月3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無錫尚德(代碼:STP)以27.25美元/股收盤。持有6800萬股的施正榮身價超過149億元人民幣,成為2006年最有可能問鼎中國首富寶座的企業領導者。
誰是施正榮
2005年12月14日之前,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除了太陽能電力行業的專業人士,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偏居在江蘇省無錫市一隅的“洋博士”,悄悄地將中國光伏產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5年。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一聲鐘響,將這位其貌不揚的男子推向前臺:澳大利亞歸國的太陽能博士、創業4年便問鼎紐交所。施正榮從一位頻受外界質疑的創業者,變成了華爾街和媒體熱烈追捧的“有錢人”。
2005年12月29日,上市半月的施正榮首次接受媒體面對面專訪。他一臉淡然,“那不過是一場數字游戲,沒有意義”。談到尚德、談到光伏產業,這位43歲的老總口若懸河。
多方融資
2005年9月18日晚上,施正榮化好妝,與67名員工一起,興高采烈地參加了“無錫市萬眾一心跟黨走”職工歌會合唱比賽。當唱完《在希望的田野上》時,施正榮終于下定決心,帶著自己的招股說明書,去紐交所上市。
這時,離施正榮回國創業只有5年的時間。
2000年,施正榮從澳大利亞學成回國,帶著幾十萬美元現金,開始創業。“現在想想真是后怕,當時要什么沒有什么,風險真的很大。”
彷徨之時,一個偶然的機遇,無錫市風險投資公司投資部經理張維國發現了施正榮的項目。他認為,太陽能發電是個不錯的想法,于是找到了施正榮。
兩人經過一番計議,決定共同成立一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在張的帶領和勸說下,無錫小天鵝集團、山禾制藥、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等八家當地知名企業紛紛出手,融資600萬美元,施正榮則以40萬美元現金和價值160萬美金的技術參股,成立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施正榮出任總裁,張維國擔任副總裁。 艱難創業
“當時大家都沉不下心來做好生產,也沒心思搞企業文化。”施正榮說,在創業初期的那段日子,說什么的都有,人員流動很大,就連他帶回來的一個博士也另投他門。
讓他更感窩囊的是,因為2萬元的合同,連清洗公司員工都沖進他的辦公室耀武揚威,要搬走設備抵債。在設備抵達尚德前的日子里,這樣的事情一個星期可能發生好幾起,氣得施正榮直想打架。要強的施正榮暗暗發誓:“哪怕做死在無錫,也不能給這幫人丟臉。”
在設備到達后的兩個月里,施正榮從早到晚,天天和設備滾打在一起。“當時我覺得走路連腳后跟都痛。”
施正榮說,當第一臺設備在眾人的懷疑聲中順利生產時,他第一次看到了別人信任的眼神。為了尋找市場,他在國外一呆就是幾個月,當大把大把的訂單從海外飄向尚德時,施正榮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2003年的擴產,對尚德來說非常重要:沒有當時的投資,他們就不可能抓住2004年的黃金市場。
2004年年初,施正榮又一次果斷提出,繼續擴產。
沒錢?再動腦筋,當時一家納斯達克企業退市,施正榮就聯系他們,以半價買下他們的設備,省了1000多萬元。
“當時真是一環扣一環,哪里出錯了都不行,很驚險。”
德國通過《新能源法》給了他們另一個機遇。政府鼓勵使用新能源,尚德的產品比國外產品便宜5%,質量又好。銷售商都說,再漲20%-30%他們也要。
紐交所“示好”
公司規模壯大后,施正榮開始考慮上市。他先是考慮了香港證券交易所,考慮了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考慮了納斯達克,唯獨沒有想到紐交所。
一直到他接到一個電話。“紐交所的人想和你談談,其實去那里上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摩根士丹利的Crawford。摩根士丹利是尚德上市的主承銷商。
施正榮覺得也有道理,于是向董事會匯報。面對董事會的連連發問,施正榮有點招架不住。“沒想到那么麻煩,他們問我情況,我一時也說不全,后來一想不就是融資嘛,在哪都一樣。”
更令施正榮意外的是紐交所董事總經理馬度的突然造訪。“你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理所當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融資。”
當時才下飛機的馬度語速飛快,一臉急切。馬度的誠意感動了施正榮。他開始連夜準備上市資料,做好一切說服董事會的準備。
2005年12月1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前,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無錫尚德掛牌上市。按照當天收盤價計算,施正榮身價躍升至14.416億美元,一舉超過陳天橋。
這一天,紐交所總經理Joseph Fung破例批準,尚德的慶祝Party可以在交易大廳舉行。那里的交易員說,好久沒看到這么熱鬧的場面了,像一壺翻騰的沸水。施正榮感慨萬千:“這一路經歷了很多風雨,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感恩。”
對于這段傳奇經歷,施正榮總結說:紐交所找我們,第一因為他們對尚德有信心;第二,紐交所希望借此進入中國市場,吸引更多企業去那里上市。
施正榮已經有兩年沒過好春節了,眼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過個年。“不過,春節還是不能放假。潛在的對手隨時存在,不能掉以輕心。”
對話施正榮 我不是“一夜暴富”
《每日經濟新聞》:尚德成立不足4年,卻取得了如此成就,很多人都羨慕你“一夜暴富”。
施正榮:怎么會是“一夜暴富”?沒有這14年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績。1988年我到澳大利亞留學,跟著導師馬丁格林先生學習,他是我們這個領域的“教父”級人物。出國前,我從來沒想到要當科學家,但是一學進去,就發現其樂無窮。
博士畢業時,我的導師決定將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當時籌到5000萬美元,6個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我擔任薄膜課題組組長。我認為,一個單純研發的公司,不搞生產是很難進行產業化的,但是這一意見沒有被采納。那段時間,光伏產業發展很快,國內多次請我回來講學,我想也許是時候回國做點事了。
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只拿1/4工資。沒錢買機器,就想辦法改變工藝,想辦法買國產的、二手設備。現在,我們從籌備到正式上市只用了1年,很了不起。
《每日經濟新聞》:上市后,你的身價甚至超過“中國首富”黃光裕,坐擁這么多財富,心情如何?
施正榮:為什么人們對財富這么關注?對我來說,長期以來已經不需為生存擔憂,這個時候要追求的就是理想。
《每日經濟新聞》:那你打算如何使用這些錢?
施正榮:公司發展是首要的任務。此外我打算拿出一部分錢成立慈善基金,另一部分用于培育人才。
施正榮博士簡歷:
1983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獲學士學位。
1986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1988年留學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2002年諾貝爾環境獎得主馬丁·格林教授。
1991年以優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獲博士學位。后任該中心研究員和澳大利亞太平洋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個人持有10多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