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成為首富似乎已并不重要,人們更關注的是財富背后深不可測的傳奇故事。
黃光裕,36歲,創業18年,鋪就零售網絡。4年間,兩度借殼一間公司,財富估值突破百億,逼近中國首富位置。黃光裕認同李嘉誠之商者無域,有人將其資本手腕與李澤楷收購信德佳作比。若兼兩代超人財技,首富舍他其誰?
2001~2004年,4年間,4位首富,不同背景,不同行業,不同理念,一年年升高的門檻表明中國正在成為孕育富翁的沃土。究竟是什么讓差異巨大的他們走向了同一座財富虛位?在學會通行的游戲玩法后,中國首富離世界首富還有多遠?
百億首富懸念
年僅36歲,創業18年。短短5年間,鋪就零售網絡,并將自己估值超過百億,逼近中國首富位置。自身認同李嘉誠,別人將其比作李澤楷,他會是兩代超人的傳人嗎?
2004年9月10日,香港股票市場,代碼0493的股票簡稱由“中國鵬潤”正式更改為“國美電器”,至此,從7月末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的黃光裕“左手倒右手”的資本游戲暫告一段落。
追逐熱點者或許會暫時將其放在一邊,而以胡潤、范魯賢為代表的一批富豪榜運作者則會繼續盯住黃光裕,因為他取代2003年的丁磊,成為最新一任中國內地首富。這位亞洲首富李嘉誠的小同鄉,不僅在短短數年之間將旗下的國美電器零售網絡迅速擴展至全國,而且用精妙的資本運作技巧將其價值最大化。
在這場買賣雙方皆為黃光裕自己的交易中,被置入上市公司的國美電器之65%的股權被估值為88億元?約合83億港元?,以此計算國美電器的總價值便超過135億元,何況這還不是黃名下國美的全部。而黃擁有國美電器的絕大部分股權,加之其另外的房地產資產,其財富估值當在135億元之上,而胡潤最終的估值是105億。
丁磊現在的財富比之高峰期已大幅縮水,以9月10日網易收盤價35.51美元計,其價值在5.8億美元左右。倒是陳天橋一路追趕,其擁有65%股份的盛大網絡自年中上市以來,股價維持攀升之勢,以9月10日收盤價24.19美元計,其身價已超過11億美元。如果其繼續良好的升勢,則新首富的誕生還要有一番比拼。
拋開這種對比,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黃光裕對自己的資產估值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其財富背后深不可測的傳聞。
看似簡單的創業史
上世紀80年代中,年僅17歲的汕頭少年黃光裕(又名黃俊烈)與哥哥黃俊欽一道,身揣4000元錢從家鄉北上,到內蒙古一帶做貿易。一年后進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后,最終選擇在珠市口經營一家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電器店,1987年1月1日,正式打出國美電器的招牌。
這就是目前有關黃光裕惟一可循的發跡前傳,依靠這家電器店,他在18年后逼近中國首富的虛位。與其他很多富豪類似,在白手起家的神話后面,傳言一直相生相伴,直指國美電器最初靠經營走私品起家,甚至直到現在仍有見不得光的交易。
極少接受媒體采訪的黃光裕并未直接反駁這些傳言,只是聲稱其兄弟用于投資珠市口那家家電店的10多萬元來自“在內蒙古做貿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積累——至于為何是內蒙古,又具體是何種貿易和生意則不愿多講。
如今回過頭來總結,會發現黃光裕創業切入點之佳。雖然中國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物質條件仍然相當落后,流通領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在幾乎所有消費品市場上,都是賣方市場,家電市場尤其如此,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國品牌。國美在經營之初便開創了很多業內先河,1990年首創“包銷”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報》中縫登出商品報價廣告,1993年開始在北京地區開設多家店鋪,1996年由單純經營進口商品開始轉向以國產與合資品牌為主,1999年開始向全國擴張。
1993年,就在國美電器已在北京邁出連鎖經營步伐并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時,黃氏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稱,他分得了“國美”品牌和幾十萬元現金,而包括房地產業務在內的資產歸哥哥黃俊欽,后者創辦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新恒基集團。
盡管國美在十余年的積累下,從1999年開始發力走向全國,但外界對其擴張之舉看法迥異,而資金保證則是質疑中的重要一環。也就是從那開始,國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業內外人士的談資。
5年前的國內資本市場,民營企業屈指可數,排隊等候融資的公司卻連綿不絕,什么時候才能輪到國美?2000年,黃光裕將目光轉向了香港,同時他認識了有“金牌殼王”之稱的潮汕同鄉詹培忠。這是黃光裕財富之旅中的最關鍵一環,正是與詹的合作,使黃光裕學到了資本運作技巧,并最終超越了詹。
商圣首度借殼上市
2000年6月,與詹培忠有密切關系的上市公司德智發展(HK 0070)設立了一家BVI公司Jumbo Profit,以“獨立的機構短期投資者”名義,以1920萬港元現金收購了京華自動化(HK 0493)原大股東的一小部分股份。一個月后,詹自己控制的BVI公司Golden Mount,以5600萬港元現金購得京華自動化原大股東的絕大部分股份,從而控制了這家上市公司。
但是,最明顯的疑點就是對于有“殼王”之稱的詹來說,二級市場炒作才是其最終目的,實際想控制上市公司很可能幕后另有其人。2000年9月,通過向大股東供股,詹進一步加大了對京華自動化的控制力度。
直到2000年12月6日,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將用現金加股權的方式向第三方購買資產以發展物業租賃業務,而賣方正是黃光裕名下的BVI公司。此次運作完成后,黃光裕以持股3600萬股(16.1%),成為京華自動化的第二大股東,僅次于詹培忠(22.3%)。
一年多以后,2002年2月5日,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增發13.5億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黃光裕名下的BVI公司Shining Crown現金認購,公司將全力發展地產業務。在此消息刺激下,京華自動化的股價在短時間內漲了4倍。此交易完成后,黃光裕將合計持有京華自動化85.6%的股份,終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臺。2002年4月26日,黃向外轉讓了11.1%的股份,將其個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從而回避了全面要約收購。2002年7月,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中國鵬潤”,而中國鵬潤的主要業務便是向黃光裕收購的位于北京朝陽區西壩河北里7號院的物業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在買殼過程中,黃光裕不僅獲得了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還通過上市公司的現金支付以及股權轉讓實現了部分套現,而詹培忠則在二級市場上獲利頗豐。這種操作方式無疑對黃光裕的資本運作思路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迷霧中暗渡陳倉
在黃光裕將部分地產業務裝入中國鵬潤以后,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其迅速擴張的電器連鎖業務將會很快尋求上市融資,早在2002年初,便有傳言稱國美電器會在年內登陸香港股市。而后,在2002年末,黃光裕將目光重新轉向內地,與寧城老窖的第一大股東達成股權轉讓協議,但在一年后,雙方又產生糾紛并最終解除協議。這一年多時間內,有關國美電器的上市方案傳出多個版本,顯得撲朔迷離。而就在這個過程中,黃光裕卻已暗中拿定主意,決意將中國鵬潤再做一次殼,這也是其甘愿放棄寧城老窖之殼的原因之一。
2003年初,黃光裕重組國美電器,將北京、天津、濟南、廣州、重慶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門店置入,由其全資公司北京鵬潤億福持有國美電器65%的股份,黃個人直接持有剩余35%的股份。2004年4月,鵬潤億福又把所持國美電器股權全部出售給了BVI公司OceanTown?由黃光裕通過Gome Hodings全資持有?,國美電器轉眼間變成了中外合資企業。
兩個月后,又一場大戲開演。這一次,黃光裕直接首發出演。2004年6月7日,中國鵬潤發布公告,其于6月3日通過全資控股子公司購買了Ocean Town100%的權益,其惟一資產便是國美電器65%的股權。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國鵬潤的主營業務將轉向零售業。在這場價值88億元的交易中,并未涉及現金,其中2.435億港元由中國鵬潤發行4410萬股新股支付,余下80.58億港元將通過發行兩批可轉換債券支付。交易完成后,黃光裕對中國鵬潤的持股量由66.9%增至74.9%,恰好在全面收購之底限。而如果可換股債券到期全部轉股后,其持股量則會增至97.2%。
質疑
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國美電器創業初期可能是靠販賣二手家電賺取了可觀利潤。這種判斷的背景是,80年代中后期進口家電門檻很高,像國美這種個體戶式的零售店很難通過正常的渠道保證貨源供應,而乘虛而入的二手家電正好滿足了國美的需求。
一個為很多人知曉但從未點破的事實是:那個時期的企業不少都做過類似的事情,包括數家現在極具影響力的企業。
回應
黃光裕對這種質疑的回應是:自己所賣家電產品都有正規手續包括供貨方提供的發票。他非常肯定地表示:“沒有去竄貨,也沒有從竄貨者那兒進貨。作為一個零售企業,我做不到,也沒必要去調查供貨方、甚至供貨方的供貨方,他們的貨物是哪兒來的。”業內人士認為此說的潛臺詞便是,不直接參與二手鏈條,而是通過中間商買二道乃至三道的二手家電,這樣既可保證貨源,又大大回避了投資風險。
胡潤:中國需要財富英雄
像商圣黃光裕財神陳天橋這樣的創業英雄正成為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中國內地百富榜出爐后,胡潤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認為,財富英雄尤其是像黃光裕、陳天橋這樣白手起家的富豪給了民眾很多的自信,因此財富英雄應成為創業的榜樣。
來源:《世界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