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入選《財富》雜志“2000年亞洲最佳商人”
從表面上看,《財富》雜志的評選標準并不復雜,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入選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們注意到,在看似簡單的評選背后,市場的評價體系、游戲規則、價值取向其實早已發生了變動。即便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李嘉誠,也已經完成了自己由生產塑膠花到地產商,再到IT時代新資本家的角色置換。在入選的四位最佳商人中,毫無例外地都來自IT產業,這個事實提醒我們:一場席卷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產業和社會蛻變正在醞釀,風向早已改變。
和往年一樣,美國《財富》雜志以“2000年亞洲經濟最佳商人”的評選揭曉,完成了它對亞洲經濟過去一年來的關注和審視。1月22日出版的《財富》雜志把日本多科莫公司CEO立川敬二作為亞洲最佳商人的代表,同時入選的還有另外三名亞洲最佳商人:印度軟件大亨納拉亞納?穆爾西、香港首富李嘉誠和新加坡創新科技集團主席沈望傅。
《財富》雜志稱,評選2000年亞洲經濟年度人物的標準是:在他們的領導下,亞洲公司能夠躋身國際市場,不僅與國際名牌企業競爭,還要具備戰勝國際競爭對手、在全球樹立亞洲企業形象的潛力,同時能預示亞洲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
從表面上看,《財富》雜志的評選標準并不復雜,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入選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們注意到,在看似簡單的評選背后,市場的評價體系、游戲規則、價值取向其實早已發生了變動。即便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李嘉誠,也已經完成了自己由生產塑膠花到地產商,再到IT時代新資本家的角色置換。在入選的四位最佳商人中,毫無例外地都來自IT產業,這個事實提醒我們:一場席卷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產業和社會蛻變正在醞釀,風向早已改變。
■立川敬二:
全球無線互聯通信領軍人物
日本多科莫公司首席執行官立川敬二雄心勃勃,他正領導著日本掀起“全球移動電話互聯網服務”熱潮。《財富》雜志評價說,立川敬二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勇于抓住時機,開拓一個絕大多數人并不看好的領域。
其實,與其說是立川敬二選擇了移動電話互聯網服務行業,還不如說是移動電話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造就了他的成功。三年前,已經在日本電話電報公司工作了35年的立川敬二,被調到了該公司移動電信部門(即后來的多科莫公司)主管業務,但他沒有能夠掌管日本電話電報公司主要部門的業務,而且他本人也未能坐上公司第一把交椅。立川敬二承認當時他是非常失望的。
立川敬二學電子工程出身,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MBA學位后回國,一直在日本電話電報公司工作。在日本電話電報公司,立川敬二逐步從最初的工程師提升到管理層,后來被派往美國開展美洲地區業務。這些經歷磨練了他,更重要的是開闊了思路,具備了全球眼光。
在當時的日本移動通信領域,立川敬二是一位開拓者。他在用人方面,沒有固定的框框。只要是公司發展所需要的移動通信或互聯網專業人才,無論其國籍如何,他都會通過各種方法吸引他們為多科莫公司工作。而且最為關鍵的一條是,部下傾心創新開發的技術,不管聽起來難度有多大,甚至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他都會先讓他們嘗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后來成為公司核心業務的i-mode(移動通信互聯網服務)模式的設計者松永瑪麗回憶說,1997年她剛受聘為多科莫公司工作,當時研發困難不少,前景也不樂觀。不過,立川敬二當時對她最大的支持就是放手不管。松永瑪麗由此獲得獨立設計開發的巨大空間,最終獲得技術上的成功。立川敬二稱,他最欣賞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杰克?韋爾奇說過的一句話,“無為和有為有時一樣重要。”
多科莫公司開發的技術初露端倪時,立川敬二心中已經琢磨了很長時間,他決定選擇合適的方式為公司融資,壯大發展。去年,他先后融資60億美元先后購買了荷蘭、德國、比利時、匈牙利、烏克蘭、印尼、香港等各大網絡公司的股份。緊接著,又穩步踏進北美市場尋找合作伙伴,先后注資98億美元,收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16%的股份,成功登陸美利堅。到去年年底,多科莫公司的海外擴張初具規模,公司現有資本2250億美元,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移動通信互聯網服務商,用戶人數超過2000萬。
多科莫公司開拓市場的重要法寶是瘋狂推廣因特網移動電話,提出手機全天24小時享受互聯網服務,而且收費低廉:一般用戶每月只需要交納2.7美元的基本服務費,其他的服務收費在每月0.9到2.6美元之間。相對于日本人的收入而言,多科莫的收費標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難怪它所向披靡。
到目前為止,多科莫公司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家公司牢牢地控制著日本60%的移動通信市場。預計到今年5月,多科莫將成為全球首家提供第三代移動電話服務的供應商。立川敬二今年61歲,不過他仍然雄心勃勃,準備率領云集在多科莫公司周圍的網絡服務供應商進軍海外,尤其是美國市場。
在全球無線互聯通信市場上,立川敬二和他的多科莫公司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新星,但現在的問題是,這顆新星究竟還能閃亮多久?事實上,立川敬二的神話并非無懈可擊,至少多科莫與日本電話電報公司的資本糾纏就是一道門檻:日本電話電報公司目前擁有多科莫67%的股權,這一點常常使多科莫公司只能以現金收購其他企業,從而加大了多科莫的運作成本,甚至連付給員工的高薪也受到母公司的限制。此外,多科莫的“無線互聯通信”雖然在日本取得了極大成功,但這一模式能否照搬到美國等國家也很難預料。從行為模式上看,美國人有一半以上習慣于通過電腦上網,而不是手機,更何況美國目前只有1/3的人擁有手機,而不像日本有一半以上的人使用手機。
■李嘉誠:
IT時代的新資本家
最遲從前年開始,以生產塑膠花起家、被華人世界奉為創富天才的李嘉誠已經開始了其商旅生涯中的又一次“變臉”:“李超人”不再以地產商或其他類似的面目出現,這一回,他搖身一變成了IT時代的新資本家。
李嘉誠從傳統產業突圍,追趕時代腳步的一大明顯例證是:1999年,這位香港首富在世人一片驚嘆聲中,拋售英國電訊Orange49%的股權,一進一出之間,將220億美元輕松揣入腰包。李嘉誠經營之道最主要的就是一招:“低買高賣”。據說,李嘉誠曾經向高層人員透露過自己的三大基本原則:一、沒有其他人要買時自己再出手;二、不要與任何一項業務談“戀愛”,只要價格合理就可以拋售;三、一定要讓合作伙伴有足夠的回報空間。但說來容易做起來難,落實到行動上才是真本領。難怪李嘉誠事后表揚自己:“多年來以這樁生意做得最得意。”
李嘉誠的辦公室非常典雅,在辦公樓的頂層可俯瞰香港海景。他現年72歲,依然精神矍鑠,每天要到辦公室中工作。據李嘉誠身邊的工作人員稱,他對自己業務的每一項細節都非常熟悉,這和他幾十年養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密切相關。
李嘉誠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新書,了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據他自己稱,除了小說,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面的書他都讀。這其實是他幾十年保持下來的一個習慣。他回憶過去時說:“年輕時我表面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么驕傲?因為當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在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自己的學問日漸增長,可以說是自己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現在僅有的一點學問,都是在父親去世后,幾年相對清閑的時間內得來的。因為當時公司的事情比較少。其他同事都愛聚在一起打麻將,而我則是捧著一本《辭海》、一本老師用的課本自修起來。書看完了賣掉再買新書。”
李嘉誠習慣在市場處于低潮時做重大的投資。他解釋說,投資要看資產是否具備長遠盈利能力,而不僅僅看價錢是否便宜。從去年起,李嘉誠對全球電信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不斷尋找更新的發展機會。當年,李嘉誠以317億美元出售英國Orange第二代移動電話業務,而預計經營第三代移動電話的成本,總共不會超過140億美元。
作為一位頂級的資本大玩家,李嘉誠的觀點是,任何事情都要知道什么時候該有所不為。去年上半年,李嘉誠最讓人驚訝的舉動就是:在第三代移動電話前景普遍被看好時,他居然頂住了誘惑,主動退出德國、瑞士、波蘭和法國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經營牌照競標。李嘉誠認為,第三代移動電話固然是未來方向,但在當時市場一片狂熱之中,牌照競價已經過高,他只能選擇退出。事后證明,李嘉誠的這一判斷沒有錯。
幾個月后,市場狂熱逐漸平息,李嘉誠又出人意料地重新進場。他拿出了將近90億美元的資金,準備爭奪英國和意大利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經營權。這一次,“李超人”還會演出一場什么樣的資本游戲?
■穆爾西:
引領印度軟件業走向全球化
54歲的納拉亞納?穆爾西去年干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他把自己創立的印度信息系統技術公司股票期權分給全體5000名員工,甚至連公司餐廳里的清潔工也成了紙上的百萬富翁。
1981年,納拉亞納?穆爾西用日常節省的1000美元創建了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專門提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軟件服務。經過20年的發展,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印度發展速度最快的軟件企業。據瑞士波士頓第一銀行預測,穆爾西的公司利潤今年將比去年增長77%,達到1.2億美元,而營業額將上升60%,逼近3億美元。
印度軟件業的實力有目共睹,但迄今仍沒有一家軟件企業能真正實現全球化。穆爾西的理想就是要改變這個局面,設法使他的公司具備國際知名度。去年,他把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給別人,而把一半的時間用于在全世界旅行,會見客戶、投資者,甚至是學生。該公司在美國的客戶去年增加了一倍,達到200家。《財富》雜志認為,穆爾西的標桿意義就在于,在穆爾西的領導下,印度信息系統公司正在演變成為類似麥肯錫(全球著名的跨國咨詢公司)的企業,而且積極參與到全球跨國公司的電子商務戰略當中,成為其合作伙伴。
如今,美國亞馬遜網上書店、德國阿迪達斯公司電子商務業務和數據庫軟件都依靠穆爾西的公司。去年,美國微軟公司與穆爾西的公司建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共同開發互聯網軟件產品。這是微軟公司在印度的第一家正式合作伙伴,其意義非同尋常。
穆爾西喜歡強調他的兩個經營管理原則:第一,積極與全球企業或世界各國人才建立合作關系。穆爾西對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浪潮有著靈敏的嗅覺,在他的公司里,來自以色列或俄羅斯的軟件工程師比比皆是;第二,杜絕裙帶關系。甚至連自己在美國讀書的女兒,穆爾西也曾明確說過,不要指望我的公司能給你帶來什么。即使你出色地通過公司的錄用考試,也不可能被聘用。
軟件公司管理層者最頭疼的事之一就是留住自己需要的人,讓他們安心為公司工作。穆爾西認為,招聘和留住人才是他的首要任務。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去年年底報道,美國的華人高技術人才不斷回流,但回國定居的印度軟件人才卻寥寥無幾。印度政府官員也證實,印度每年出國的專業技術人員中,只有千分之一左右選擇回國。印度信息技術部長普拉莫德?馬哈詹估計,在印度各技術院校和工程學院每年培養的10萬名工程師中,大約有五萬到六萬人打算去美國。穆爾西自豪地說,他的公司每年的人員流動率不到10%,而其他各大公司每年的專業人員流動率總在15%至30%之間。據穆爾西的公司員工透露,這家總部設在班加羅爾的公司內部別有洞天,院內設有排球場和籃球場,力圖為員工提供類似于微軟公司那樣的企業文化氛圍。穆爾西還制定了一套實習計劃,吸引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到他綠樹成蔭的公司總部工作。
穆爾西在吸引人才方面最新的一招是教育私有化。在這位印度軟件業領軍人物的日程表上,出資收購印度科技學院將是今年展開的動作之一。事實上,這家學院是印度一流的高等院校,其畢業生一向成為國際大公司爭相延聘的對象。但穆爾西的設想是,收購完成后這所學院將變得更為出色,甚至有可能辦成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那樣的世界名校。
穆爾西很少談論自己的成功,他把數百萬美元的股票收入大部分捐給了印度的高等教育。由于他對印度信息技術所做的貢獻,他今年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給公民的最高榮譽。他說:“如果技術能夠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產量,那么有誰比窮人更需要它呢?”
■沈望傅:
“聲霸卡”創建
全球多媒體帝國
一位在大學落榜后赤手空拳創建了全球多媒體帝國的新加坡大亨正在為這個島國探索“知識經濟”的未來,他就是新加坡家喻戶曉的創新科技公司董事長沈望傅。
這位45歲的單身漢的杰作是1989年令全世界震撼、被稱為“聲霸”的電腦聲卡,這種聲卡使他在IT領域一躍成為與比爾?蓋茨并駕齊驅的人物。
沈望傅出生于新加坡的一個貧寒家庭,他用賣雞蛋的錢讀完了小學。在未能進入大學之后,他就讀于新加坡一所理工專科學校,學習電子工程技術,但是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學校的口琴和手風琴演出隊里。他在一份題為《沒有許可證的領域》的報告中說:“在那里,我在我的一生中第一次看到了最高水平的創新精神。”沈望傅甚至認為:“如果我不參加口琴演出隊,就不會有聲霸卡。”
在圍繞著全球電腦市場展開的大搏斗中,沈望傅并非總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1996年,沈望傅創建的光盤驅動器企業曾虧損近1億美元,股票跌至歷史最低點,而他個人的身價也因此大跌5億美元。此后,他改組了公司,將公司的核心力量重新投入計算機聲卡的生產中,創新科技公司因此變成了一個年營業額達數十億美元的行業巨子,并成為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的第一家新加坡公司。
去年,聲卡業務只占新加坡創新公司業務的1/3左右。公司的大部分產品已經是面向多媒體和互聯網的視聽最新產品,包括音效卡、圖形卡、DVD、MP3播放器等。去年第二季度,創新公司對于網絡領域的投資比預期的回報要高,營業額接近4.4億美元,比上一年高出2%。因此,從第三、第四季度起,創新公司開始加大在網絡領域內的投資,拿出4000萬美元開發網絡寬頻和個人數碼娛樂產品。
沈望傅稱,從今年4月份開始,創新公司將向全球推出6GB硬盤儲存量、可以收錄2000首歌曲或連續播放100小時音樂的MP3播放器。此外,創新公司今年頗為引人注目的項目還有3D音訊聊天、3D網絡游戲、3D網絡購物、3D虛擬實境以及動態音樂,這些產品都正在開發之中。
新加坡吳作棟總理談到創新公司時曾經說過,作為競爭世界中的一個小國,新加坡必須具有創新公司那種“絕不認輸”的精神才能生存下去。沈望傅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對這種精神的理解和支持,他認為新加坡應當對法律和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向新加坡人灌輸敢于創新和冒險的社會文化,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批能通向知識經濟之路的“技術型企業家”。
來源:青年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