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跨欄王劉翔的影響將會在房地產開發商中擴大,也許哪天早晨醒來,大家會看到開發商賽跑的景象,只不過這個比賽不是在運動場,而是在市場。
央行關于取消期房銷售的建議引起開發商的強烈反彈,反對的理由之一就是取消期房銷售會提高房價。
有開發商認為,取消房屋預售制度,可能會造成房價上漲。因為在他們看來,預售制度取消,將導致開發周期延長住房供應量減少,進而引起房價上漲。
這是開發商的邏輯。他的邏輯前提是,需求不變,供應量減少,因而價格上漲。
這個理由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如果放在動態均衡的框架下進行分析,開發商的邏輯就站不住腳了。
價格是市場供求均衡的結果,供大于求,價格就會下降,供小于求,價格就會上漲,這是市場的一般原理。但市場是變化的,供求關系也會隨時調整,最終均衡價格的形成,是供求雙方動態變化的結果。
試想一下,假使住房供給下降了,但需求也跟著下降了,而且是同比例的下降,那么價格顯然會保持穩定不變。
而事實上影響住房供需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先從供給角度看,如果在某一時點取消期房銷售,那么開發商要開工新的項目就要自己籌集資金。對于該開發商來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到市場籌集開發資金,同時保持在售住房的銷售價格和銷售進度。但由于開發商都在市場尋找資金,因而市場資金緊缺,不僅資金價格提高,而且不容易找到。但開發商手中的土地有開發時間期限,到期不開發的話,面臨被政府收回的可能。
面對市場成本和政策風險,開發商可以做出第二種選擇。
第二種選擇是,繼續在資金市場尋找資金,同時降價銷售手中的住房,盡快回收成本,并將資金投入新的開發項目。雖然開發商降價銷售了住房,但由于增加了現金流,其不僅可以投資新的項目,也因為減少了從市場上籌集資金的數量,從而可以整體降低新項目的資金成本。
是否選擇第二種方案,取決于開發商的資金實力,也取決于開發商對市場的判斷。
開發商對市場的判斷著眼于兩個主要因素,一個是,其他開發商是否會率先降價;另一個是,購買者是否會持幣待購,等待房價繼續下跌。
基于這兩點判斷,開發商的最優選擇其實就是降價。
博弈論的“囚徒困境”理論可以證明,開發商在面對市場出現巨大政策變化時,不會繼續采取“價格同盟”的對策,而是每個人都選擇“利己”的戰略。在目前的房地產政策下,開發商的“利己”選擇就是率先降價,特別是在取消期房后,“利己”的最優戰略就是降價銷售,看誰跑得快。
再從需求角度看,購房者包括兩部分人,一部分是自住者,一部分是投資者。對投資者來說,其基本的投資心態是買漲不買跌。由于取消期房,導致開發商面臨洗牌,一大批沒有實力的開發商將消失。而這些開發商在死之前必然是先拋售手中的住房,以獲取盡可能大的利益。因而,取消期房的結果就是開發商降價拋售。如果投資者有了這個判斷,那么他就會采取觀望態度,其結果就是促成房價繼續下跌。對于自住者來說,購買一套住房的花費,將傾其一生的積蓄。對于他,價格是一個問題,質量更是一個問題。在政策已經打擊投機行為,規范房地產開發的情形下,自住者就會觀望,一是盼價格繼續下跌,一是慢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住房。
無論是投資者還是自住者,心理預期的變化反應到市場上,就是需求量的下降。
所以,從住房市場的供求關系看,取消期房不僅不會導致房價升高,很可能造成房價大幅回調,其結果就是一般均衡的產生,即房地產業的利潤率與其他產業拉平。
房地產暴利時代就要結束了,先跑的人,兜里才可能落下更多的銀子。
看看誰先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