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和14日,廣州嘉德拍賣公司的周日拍賣會與廣州藝術品(公物)拍賣公司的夏季拍賣會,分別以444.2萬元和4600萬元的成交總額告捷。南方拍賣市場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大好景象,珠三角不少企業家也紛紛加入到“淘寶兵團”當中。
“從今年夏季拍賣會的結果來看,南北之間的價格差異不明顯,北高南低的現象正在改變,南方市場的價格甚至逼近北方市場。”一些行內人士這樣認為。
南弱北強正在改變以往,藝術品拍賣市場多是“南弱北強”,藝術品的價格在南方普遍偏低。因此,不少買家在南方競投藝術品,然后拿到北方出售,從中賺取異地差價。但目前看來,隨著書畫等藝術品的交易日益頻繁,南北市場價格差距逐漸縮小,廣州藝術品拍賣的價格已呈急速上漲之勢,炒家難以賺取異地差價。
一位經常出入拍賣市場的收藏家指著齊白石的《芙蓉蚱蜢》說道,像這類一線畫家作品的成交價,以前在南方最多就是40萬元,現在已經與北方持平了。拍賣會當天,這幅畫的成交價高達66萬元!而趙少昂的作品《松花月影圖》以550萬元成交,創造了他本人作品的最高成交價,也創造了嶺南畫派作品在市場上的最高紀錄。
企業家參與“奪寶”以往,以江浙兵團為代表的外省淘寶大軍紛紛南下到場競價,由于經濟實力雄厚,自然成為拍賣會上頗具實力的買家。但在上個雙周日的兩場拍賣會上,記者了解到,除了這些外省淘寶大軍外,還出現了不少初次涉足拍賣場而又頗具實力的珠三角買家。
“本地買家占了大部分,他們的注意力放在了嶺南畫派上。”拍賣方向記者介紹說。在13日的拍賣會上,成交價前五名中有三幅是嶺南畫派的作品,關山月的《紅梅》,就是被廣東的買家以18萬元競得;在14日的拍賣會上,嶺南派書畫成交率達85%。
幾位常跑拍賣會的收藏愛好者告訴記者,從前的買家大都來自北京、上海等地,但今年的幾場拍賣會出現了許多廣東大買家。
“中山市一位‘富婆’以300多萬元的價格,在‘珍瓷雅器專場’上,一口氣奪得五六件心頭之好。”14日拍賣會后,一群收藏者帶著羨慕的口氣在議論。
據拍賣行統計,自去年以來,瓷器拍賣市場持續升溫,在14日的廣州市藝術品(公物)拍賣公司夏季拍賣會上,瓷器拍賣專場以1420萬元成交價、65.6%的成交率,創下了該公司拍賣史上的新高。業內人士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買家的不斷增多,特別是有珠三角民營企業家的參與。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