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家?陰謀家?
王莽生于漢元帝初元四年,即公元前45年,最初他是位飽讀儒家經書、受人愛戴的儒家知識分子。當上大司馬后,他也多行善事,博得全國上下的好評。稱帝后,他試圖進行社會改革,但因種種原因改革失敗,他憑空構造的理想大廈迅速土崩瓦解,自己也身敗名裂。
后人對他的評價不盡相同,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行文比較客觀,對王莽事跡和眾人評價都如實載入,以至于他撰寫的《王莽傳》達156頁,成為《漢書》中最長的一篇。他在《王莽傳》中對王莽稱帝前良好品德有明確稱贊:“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在家必聞,在國必聞”。針對王莽的敗亡,班固認為,“色取仁而行違”,即表面裝成仁者的樣子,實際行為卻違背仁道。班固還提到,王莽篡位后利令智昏,獨斷專行,禍害天下。這些評論雖然帶有“袒劉”色彩,基本上還是符合史實的。
當代人如北師大博導周桂鈿在其所著《王莽評傳——復古改革家》一書中則認為,王莽是一個失敗的改革家而不是篡逆者。
周先生認為,公元9年,王莽頒詔,宣布天下土地為王田,奴婢為私屬,一律不得買賣。此舉實質內容是凍結土地與奴婢買賣,以緩和土地兼并和農民奴隸化的過程,但他不顧社會環境變化和歷史發展趨勢,照搬古制,脫離現實,最終失敗。
他所實施的五均六管制和幣制改革,無視經濟規律,盲目復古,也最終導致失敗。
周先生還認為,王莽附會西周官制,朝中大臣的官名也都恢復古制。郡縣名稱變來變去,有的更改達5次之多,既無實際效用,也易招人反感。
王莽稱帝后,丟掉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法寶——以高尚品德換來的民眾支持,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說他曾律己甚嚴而待人慷慨,稱帝后卻變得既貪愛錢財,又待人刻薄。他死時,國庫中還有60萬兩黃金,但他僅給前線官兵每人4000錢,全軍上下普遍不滿,軍心動搖,接觸到起義軍后,一觸即潰。
總而言之,王莽的改革措施,目的是要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但他脫離現實,托古改制,無視社會發展規律,自走絕路。他以周公,堯、舜作掩護,掩飾自己篡漢;他是研究《禮經》出身,所以在各種禮儀上處處都要按章辦事,追求虛榮;在經濟上,他的政策不但沒有緩解社會矛盾,反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擾亂了市場秩序,弄得民不聊生;在對外關系上,他妄自尊大,藐視少數民族,引來無休止的戰爭。
一個小小的銅鐵范,令我們得以回顧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卻令后人反復研讀的朝代,也是本篇題內應有之義。
專家點評
濮陽市博物館館藏的“大泉五十”銅錢范,范內自柄至尾有一道居中的縱向澆鑄槽,澆鑄口開在柄端,全范共有36個錢模,所有的錢模都有小支槽與澆鑄槽連通。有點像農田灌溉中的干渠和支渠,只是里面流動的不是水而是銅液。鑄錢時,灌滿的銅液就通過澆鑄槽和小支槽流到每個銅模中,這樣一次就能鑄出36枚大小、形制相同的銅錢,每個銅模上都雕著“大泉五十”四字,篆書。
這件器物,制造端整,錢文字跡清晰規范,器形碩大,存世較少,是王莽新朝鑄錢范模之精品,對研究當時錢幣工藝有重要的證據作用。
點評專家:
濮陽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王義印
"所處時代:漢代器物規格:通長40.5厘米寬17.3厘米來 源:民間征集
藏 館:濮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