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0707a2101.jpg](http://www.dahe.cn/wenhua/hzhn/W020080707412877039087.jpg)
□記者盛夏文圖
如果不是做“鎮館之寶”系列,我和讀者一樣,很難有機會見到這種小鏟子一樣的東西——古代的鑄錢用具。
看著這件錢范,讓人想起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比如中國人對銅錢的各種稱謂,里面透露著愛恨交加、時而鄙棄時而渴盼的復雜情感。
周朝有一種鏟形的耕具叫錢,金屬鑄造,最初它是交換媒介物,后來金屬貨幣仿其樣式制造,“錢”就成為貨幣的通稱。
泉的古音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樣流通不息,古人又將“錢”稱作“泉”。王莽篡漢后,因“錢”、“銖”等字之“金”旁,與“劉”字“卯金刀”結構之“金”相同(均指繁體),犯了他的忌諱,便正式以“泉”代“錢”,更鑄“貨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所以王莽新朝還稱錢為“白水真人”。后世文人因“泉”較“錢”字風雅淡泊,也喜歡稱“錢”為“泉”。
灑脫的晉人魯褒在《錢神論》中,將錢稱為孔方兄,這是怎么回事呢?
銅錢設計為外圓內方,這是“孔方”的來歷。又因為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人們對其“稱兄道弟”,稱為“孔方兄”。
晉人還有“青蚨還錢”之說。干寶在《搜神記》中說,有一種蟲子叫青蚨,它生子在草葉上,大如蠶子,取其子,母青蚨無論遠近都會舍命飛來。以母青蚨血涂在錢上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這則傳說,充滿了錢久用不減的狂想。
還是晉人的段子,風雅的王夷甫從不提“錢”字,老婆想趁他睡熟時讓婢女拿錢把床圍起來。他醒來后,氣得連叫婢女“舉卻阿堵物”。“阿堵”為當時人們的口語,意為“這,這個”。
宋朝人就不像晉人那樣矯情了。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偷,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這個稱呼充滿了因財富而生的炫耀自得。
至于西方世界,關于金錢最有名的話,當是莎士比亞劇作《雅典的泰門》中那段著名臺詞:“咦,這是什么?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要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來……該死的土塊,你這人盡可夫的娼婦,你慣會在亂七八糟的列國之間挑起紛爭,我倒要讓你去施展一下你的神通。”相較中國東方式的含蓄,泰門的態度更直截。
新朝“烏托邦”般的幣制改革
看著濮陽館藏“大泉五十”銅錢范,我的第一個問題出現了,它該咋用呢?
“其實這件是錢范的面范,還有個素面的背范,館內沒有收藏。鑄造時面范背范兩件合在一起。面范每個銅錢模正中心有個小孔,是準星。背范每個銅錢模正中心有個小尖,小尖插入小孔,背范面范才能扣得嚴嚴實實,這樣,銅液順著柄端的澆鑄口倒進去,順著澆鑄槽、小支槽流入各個銅錢模,背范面范扣死了,銅液不泄漏,鑄出的錢就會非常圓非常規范。如果對不齊,鑄出的錢錯范,錢不圓。”濮陽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王義印先生說。
這件錢范范尾略呈燕尾形,范背面有兩個橫向榫式范支腳,鑄錢之后,用手握住支腳,可以把背范面范分開。鑄成的銅錢,還要經過打磨。
銅錢范怎么來的呢?
1980年,安陽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張寶林等人在湯陰縣金屬線材廠的廢品中發現了它。當時工廠生產用的銅料很缺,張寶林用了差不多7.5公斤銅質古錢幣和廠里進行交換,才得到了它。之后入藏當時的安陽地區文管會。1984年4月,濮陽市博物館成立,就由館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