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9 漢昭帝五銖 據昭帝元鳳四年陶范形制
1968年,河北滿城出土西漢中山靖王劉勝與其妻竇綰夫婦合葬墓,劉勝是漢武帝庶兄,死于元鼎四年,正是三官五銖開鑄當年,其墓中的2316枚五銖,除后室的283枚為三官五銖外,其余在中室的錢皆為郡國五銖。據大陸文博單位考證劉勝妻竇綰約逝世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即上林五銖開鑄后第十年,竇綰墓中有1890枚五銖,其中三官與郡國五銖皆俱,可知至少到太初元年時,郡國五銖仍持續在鑄造,并未完全收兌。
至于劉勝墓后室的283枚五銖,為何在元鼎四年甫下葬就有中央京師的新錢可陪葬?這是考古學者所忽略之處,以為當年上林鑄錢,隨后位于河北的的中山國立即收到新錢。其實合葬墓在另一人未死之前是不會封閉的,或許其后數年,三官五銖陸續鑄成,分批兌換之后,遂將此新錢放置一部份至墓室中,劉勝墓中的五銖錢原本置于中室,另外283枚新錢則放在后室,可見并非同一時間置放。
![dvubb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8-9/200892890947783.jpg)
圖10 漢宣帝五銖 合背倒書
筆者以為,郡國五銖在武帝嚴厲的要求下,大多足重4克或4克以上,凡具有早期郡國五銖特征的錢,在以實物實際測量之下,其平均值大體為4克左右,且多有所超重。而與早期特征不同之五銖,大部份都在3.5克上下,間亦有更低者,由此可推論,上林三官五銖由中央統籌之后,反而不能維持一定水平。關于此,漢桓寬《鹽鐵論?錯幣第四》中已載明:“……于是,廢天下諸錢,而專命水衡三官作,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輕重。農人不習,物模擬之,信故疑新,不知奸真。”
以“消去法”剔除郡國五銖正背面的特征與文字風格、重量等因素,可推斷武帝晚期的三官五銖形式 (如圖7 )。按目前所發現“巧一”、“官一”等錢范可知其書風。大體而言,五字略窄長,作緩曲狀,間亦有直筆但較少;銖字稍闊,文字亦拉長,背面特征尤與郡國五銖差異明顯;郡國錢背輪與郭之間基本深峻(見圖3),即使后期稍淺,仍層次分明;三官五銖背輪與郭間則接近填滿,某些錢背之輪、郭、錢肉甚至近乎平齊(如圖8),此為兩者間最大之區別。此外,三官五銖只有三種版式――無記號、穿上橫畫、穿下半月(仰月)。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5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