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3 五銖錢背面加鑄凸起之輪郭,盜鑄者不得銼磨銅屑
五銖錢標準重量為4克,且不得磨取銅屑,私、盜鑄者自然無利可圖,遂于鑄錢材質中加入大量鉛錫,以符合法定重量,惟因銅料不足,致錢面泛青白色,形成奸鑄劣錢。因此五銖之推行亦一波三折。依其鑄造工藝、背景,可區分為幾個階段:
壹、未修邊郡國五銖(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元狩五年初鑄五銖錢時,部份郡國因不了解“周郭其質”之意涵,初期的“郡國五銖”有少數錢背面雖有一圈外輪及內郭,但基本上輪與郭之間仍平坦,只見其形,而無內外高低層次,因而失去輪郭作用 (如圖4 )。惟大多數皆能鑄出輪郭,只因不得要領,致所鑄錢參差不齊。據悉,近十余年來還出土一種背面如同半兩錢背完全平坦的五銖錢,數量奇少,顯然是少數郡國不解法令,以鑄造半兩錢方式來鑄造五銖錢,只在正面加鑄外郭,隨后立即改進鑄法,以致存世極稀。
圖4 部份初鑄郡國五銖背有輪郭之形,但仍平坦,失去輪郭作用。
初期郡國五銖除正背面皆加鑄一圈外郭,其余與半兩錢大致相同,由于技術無法掌握,常見錢面上有流銅,且文字漫夷不清,有些則外緣留有大小不等的帶刺流銅,俗稱未修邊 (如圖5)。惟其中有部份郡國所鑄雖亦有流銅,然其文字仍清晰、深峻。有些則偷工減料,以摻雜鉛、錫等材質,維持法定重量,但因雜質過多,致錢體呈現青白色,此即所謂“奸鑄錢”。
相對于其后步入正軌的郡國五銖,未修邊錢存世比例是較少的,二十幾年前,此類鑄工差的原始五銖每枚須壹仟元以上,依當時薪資及物價比例,已屬昂貴,至兩岸交流后始較有所見。
除未修邊五銖外,郡國五銖因參與鑄造的“藩國”與“郡縣”繁多,以致造就了諸多版式,計有:無記號、穿上橫畫、穿下橫畫、穿上仰月、穿上俯月、穿下仰月、穿下俯月、面四決文、穿上中央決文、穿上中央豎文、傳形、倒書、合背等。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