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 武帝期上林三官五銖
參、上林三官五銖錢(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由于赤側五銖被仿制而宣告失敗,武帝之震怒可想而知。于是元鼎四年,漢廷宣布強制收回郡國鑄幣權,全部改由京師上林苑水衡都尉轄下“辨銅”、“技巧”、“鍾官”等三官丞負責鑄造全國所需之錢。而各郡國則須將過去所鑄之錢銷毀,運送銅料至上林。
目前大多數藏家或研究者都以為元鼎四年即開始實施三官五銖,事實上這一年只是下達命令。按,過去以人工雕刻錢范,再翻模鑄錢,速度及數量皆相當緩慢,原先之赤側五銖因僅須鑄少量作為郡國納賦兌換之用,當可于短期內完成,而三官五銖系為取代全國貨幣而鑄,必然是曠日廢時。蓋西漢時期主要載重的交通工具是牛車而非馬車,《漢書》或《史記》中?梢娨耘\囕d運物資的記載,馬匹在當時頗珍貴,是用來作戰的,不能作為載運工具。而西漢時的道路并非四通八達,經常必須翻山越嶺,若從廣東或山東到西安,載重的牛步須走多久?
![dvubb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8-9/20089288585476804.jpg)
圖8 武帝期上林三官五銖錢背 輪郭與錢肉間已接近平齊
此外,在上林三官錢未鑄妥時,郡國將如何收兌其人民手中之錢?總不能舉國空無一錢,全部“輸其銅三官”?若此,百姓又將如何市肆?因此,須注意《平準書》所言:“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此句中“錢既多”之意就是必須等到上林三官所鑄之錢已多到足夠收兌郡國錢之時,始能令“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
這段鑄錢時間究竟有多久?目前并無資料可查,筆者以為,即使元鼎四年起開鑄,直至十年后仍未能對各郡國完成全部收兌,其證據就在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墓中。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4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