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7月上旬的第十四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臺灣島是我國的第一大島,是我國的一個省。在我國沿海大陸架上,隔臺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臺灣島自古以來為中國的領土,古稱夷洲,隋稱流球。南宋時,澎湖已隸屬福建路晉江縣,元、明設巡檢司于澎湖。明天啟四年(1624年)和六年,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臺灣。明末,鄭成功驅逐侵略者,收復臺灣。清置臺灣府,屬福建省。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行省。二十一年為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歸還中國。臺灣鑄造銀幣,由來已久。清道光年間,臺灣官府就鑄有“臺灣壽星銀餅”(老公餅,老公銀);咸豐年間,臺灣官府又鑄有“如意銀餅”、“筆寶銀餅”;光緒十九年(1893年),臺灣兵工廠并鑄了光緒元寶,光緒十九年至二十年,臺灣兵工廠鑄出了“臺灣制造光緒元寶”,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臺灣省發行了五角面值的臺灣島地圖銀幣。
把自己省的地形圖鑄上銀幣,是十分罕見的,也許是我國銀幣發行史上的第一枚。我以為這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包涵著深刻的含意。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勝利渡過長江,把紅旗插上國民政府總統府,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蔣介石被迫退出大陸,逃竄到臺灣島。在這樣的政局形勢下,臺灣省把自己的省名鑄上了臺灣島地形圖,顯而易見是想表明:臺灣島是中國的,臺灣省是中國的,他們不歡迎國民黨蔣介石霸占臺灣,阻撓解放臺灣。此時,臺灣已受國民黨軍隊控制,此等用意自然不能明說,只能意會。如果不是這樣,難道還能有什么更為合理的解釋嗎?
臺灣省地圖銀幣重5.4克,直徑23.8毫米。正面鑄有孫中山先生側面頭像,上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字,邊飾滾麥穗花紋;背面是臺灣島地圖和面值“五角”字樣,圖上鑄有臺灣省“三字,北景為海水波紋,邊飾同正面的麥穗花紋。此幣銀色柔和悅目,制作精致,觀賞性強,是一枚好銀幣。此幣應為1949年上半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發行。
有位收藏朋友在某報上著文說:“中央政府,逃往臺灣后,于當年6月進行幣制改革,鑄造和發行新臺幣,以1:40000回收舊臺幣,尤其是鑄有,‘臺灣省’標示地方字樣的貨幣更是命令禁止流通,致使拙藏這類臺灣省幣使用不足一年就退出流通領域。”但此說和柳忠良先生編著的《中國流通硬幣》(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一版)一書中介紹的情況有矛盾。該書介紹,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發行1角面值臺灣省地圖鋁幣;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發行2角面值臺灣省地圖鋁幣;1954年(民四十三年)發行5角面值臺灣省地圖黃銅硬幣。所以究竟是何時停止流通使用臺灣省圖銀幣的,尚未看到正面資料介紹。臺灣省地圖銀幣見證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表明了臺灣省政府和臺灣人民捍衛一個中國的愛國心跡,無疑值得收藏。
[upload=jpg,1.jpg]UploadFile/2008-6/20086308513766076.jpg[/upload]
[upload=jpg,未命名.jpg]UploadFile/2008-6/20086308514492619.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