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鑒定”欄目古錢幣鑒賞家:您好!
我家老人留給我一枚古錢幣至今已近60年了。這枚銅的古錢幣直徑為350mm,孔徑70 mm,壁厚為30 mm,一面圖案是騎在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另一面圖案寫著“洪武通寶”四個字。想請專家鑒定一下,是否真品?是否有收藏價值?
古錢幣收藏愛好者 鄭慧明
2008年5月27日
鄭慧明先生:你好!
古錢鑒定首先是判斷它的鑄造年代,然后按照存世的相對數量、歷史作用等,來確定收藏和經濟價值。現我們先分幾步來著重鑒定年代。此錢正面錢文“洪武通寶”,給我們提供了斷代的依據之一。洪武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始自于公元1368年。據《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即位,頒布“洪武通寶”錢,幣值分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當十錢重一兩,余遞降至一錢止。各行省皆設寶泉局,與京城所設寶源局并行鑄造,而嚴禁私鑄。洪武四年(1371)改鑄大中、洪武通寶大錢為小錢。可見洪武通寶大錢僅鑄行4年即停鑄。來信所稱洪武通寶背騎牛牧童吹笛錢直徑為350mm,約相當于洪武通寶三錢,既然以洪武通寶三錢為摹本,那么其年代上限應不早于洪武四年(1371)。再進一步,此類錢均系黃銅,而黃銅用于鑄造流通貨幣出現在明代中晚期。
以實物觀察,這枚錢并非“洪武通寶”流通貨幣。它正面文字模仿“洪武通寶”,但錢文文字特征與流通貨幣明顯不同,如其面文“寶”字為缶寶“寶”,而明初所鑄流通貨幣為爾寶“寳”;“武”字止部短橫等。最為明顯的是,其背面為騎牛牧童吹笛,而流通貨幣則為紀值、紀地或光背。騎牛牧童暗喻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窮,少年時為人牧牛,17歲進皇覺寺當和尚。朱元璋當皇帝后,犯諱直接揭露其身世并鑄于錢上者在當時系族滅之罪。而后承的明代歷朝皇帝都對祖宗奉若神明,將祖宗遺訓奉為經典,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在清代,漢族愛國人士多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義反清,故清代政府允許民間仿鑄“洪武通寶”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據初步統計與了解,目前存世的多種洪武通寶背騎牛牧童吹笛錢,騎牛牧童形態各異,有戴帽免冠之分;外郭寬窄、錢徑大小不一。此類錢大多出自今東北地區,但清朝時期東北是滿族龍興之地,禁止漢族移民,直至清末才弛禁,何來民間私鑄明代錢。綜上所述,此錢應系民國時期的民間所始鑄。所以,了解該類錢幣的性質和年代后,收藏價值問題大體上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文由上海中福古玩城華夏藝術品鑒定中心整理成文,文中觀點為專家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