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林琳
近日,在讀者的來信中,專家們發(fā)現(xiàn)1枚明朝“束腰錠”,估計其市場價格至少可達到10萬元左右;另一枚清代“豬腰錠”雖然規(guī)格較小,但也是收藏市場難得一見的藏品。市場人士認為,雖然民間銀號的銀錠制作把關(guān)可能更為嚴格,其信用度未必比官銀差,但從收藏角度看,官銀管理更為規(guī)范,地方性強,更有收藏價值。
明朝銀錠多為束腰型
本次現(xiàn)身讀者藏品中的“束腰錠”具有明顯的明朝特征,其時的銀錠主要就是“束腰錠”,也有牌坊形的銀錠,而元寶形在明朝較少見,多出現(xiàn)于清朝;其他朝代均有其特別的銀錠形制,如唐朝銀錠就多為銀尺。
雖然廣東省錢幣學會的草芳老師在未見過實物前不敢百分之百肯定其為真品,但初步可判斷其為明代的銀錠。從圖片中可見,該銀錠顏色較深,有比較自然的包漿;而其氣孔很自然,比例恰當,可信度較高。
考究該銀錠上的文字可見,其中時間提及“正德十六年”、“嘉靖元年”,地點提及“長秦縣”、“唐勝承行”(應為錢莊),人物提及“鄭大紀”、“陳隱夏”、“陳文”三人,可推測是在銀錠上注明該銀錠的來龍去脈,并告知該銀錠為“五十兩”。
據(jù)了解,近年來市場上的銀錠越來越稀少,大規(guī)格的如50兩的銀錠更是難得一見,即使是清朝的50兩銀錠的價格也已從五六千元翻倍至五六萬元,更不用說明朝的50兩銀錠。因此草芳老師估計,如果該銀錠為真品,其市場價格至少可達到10萬元左右。
在今年4月中國嘉德銀錠拍賣專場中,3枚明朝的50兩銀錠均拍出高價,如明“建安縣”50兩銀錠以20.16萬元成交,明“長沙縣桂祿銀”50兩銀錠以8.96萬元成交,明“袁州府萬載縣祿米銀”50兩銀錠最終成交價為5.6萬元。而歷史上拍得最高的明50兩銀錠是2007年中國嘉德以156.8萬元成交的明“永樂六年銀作局”50兩銀錠,高價原因之一是該銀錠為官方權(quán)威機構(gòu)銀作局所鑄造。
一般來說,有官印的就可能是官銀,而民間銀錠多為民間銀號鑄造使用,上印有銀號名稱。雖然有研究者認為,民間銀號鑄造銀錠時,為了維護自身的信譽而把關(guān)可能更為嚴格,其銀錠純度與官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官銀畢竟鑄造發(fā)行較為正規(guī),對于收藏者來說,收藏官銀更為規(guī)范,而且地方性更明確。
官銀在市場上更為珍惜,但真品民間銀號的銀錠也較少出現(xiàn)。如本次另一位讀者要求鑒定的“豬腰錠”,具有明顯的清代銀錠特征;上有“晉泰銀號”,證明其為民間銀號鑄造發(fā)行的銀錠。雖然從圖片上判斷,其規(guī)格應該是較小的一兩銀錠,但因為真品難得現(xiàn)身,因此其價值也不低。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6/28/A22/res19_attpic_brief.jpg) |
明“束腰錠”正面 |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6/28/A22/res21_attpic_brief.jpg) |
明“束腰錠”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