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幣名打分
作者:柳忠良 來源:信息早報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1月16日發行《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LJ46)1套1枚,通稱為癸未幣,俗稱羊幣。時隔大半年,忽然想到給該幣幣名打分,何也?請聽端詳。
《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2003年賀歲》幣)之幣名是該幣的標準幣名。2003年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2003)第1號公告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03年1月16日發行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一套一枚”。標準幣名即緣于此。
通稱《癸未》幣或《癸未年》幣之幣名,是緣于該幣背面內緣下方刊“癸未”字樣,且該幣是為祝賀癸未年春節而發行的。此幣名比標準幣名約早出現15天。在該幣提前半個月違規流入市場時,一些報刊網站就使用了這個幣名。
俗稱羊幣是因為癸未生肖屬羊而得名。
反復琢磨《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之幣名,總覺得有些不夠周全,有必要議一議。為了理清這個幣名,首先,讓我們弄清公歷和農歷這兩個歷法的有關知識。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一年365天,分為12個月,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是28天。因地球繞太陽—周實際為365.24219天(太陽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
農歷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周的時數為一年,是陰陽歷的一種,是我國的傳統歷法。平年一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月大,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復始。天干共有10個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12個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都從第一個字依序相配,天干依序6次使用,地支依序5次使用,配至60次正好兩者頭—個字又相逢,稱為六十甲子。一個甲子以后天干和地支又從第一個字開始依序相配,周而復始,連綿不絕,至今不斷。今年依序為癸未年。紀月紀日紀時也用干支,現在多用數碼代替。
公歷農歷緣由不同,自然形成各自的體系,時序交錯運行。就今年言,公歷2003年1月1日元旦,農歷為壬午年十一月廿九日;農歷癸未年正月初一春節,公歷為2003年2月1日。公歷2003年12月31日年末,農歷為癸未年十二月初九;農歷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公歷已到2004年1月21日。
由此看來,公歷農歷名稱不同,一年天數不同,日期不相等。
了解公歷和農歷的相關知識,我們再回到《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之幣名上來。
2003年賀歲,賀什么歲?2003年是公歷年號,公歷新年頭一天為元旦,是祝賀公歷新年元旦嗎?不是。因為該幣發行日期為2003年1月16日,如果祝賀公歷新年元旦,紀念幣應在2003年1月1日前或當日發行。超過這個時間,祝賀就毫無意義。而且該幣特征面的紀念主題文字也非元旦。
從紀念幣發行時間來看,賀歲者,賀春節也。春節是農歷癸未年新年,而幣名采用的是公歷年號,采用公歷年號賀農歷新年,似乎有公歷和農歷相混的感覺。
從紀念幣的背面圖案來看:身穿中國傳統服飾的兒童手持懸掛在如意上的羊形迎春燈籠,背景為綻放的禮花,內緣下方刊“癸未”字樣。這完全是祝賀農歷癸未年新年,因此,紀念幣的幣名應為《癸未年賀歲普通紀念幣》。由此,俗稱羊幣倒也自然。紀念幣上有兩個年號,正面為“2003”,背面為“癸未”。按我國普通紀念幣設計鑄造的慣例,正面年號為該幣的設計鑄造年號,背面為特征面,刊紀念主題文字。“癸末”既是農歷年號,又是紀念主題文字,目然應為幣名。因此,該幣幣名應為《癸未年賀歲普通紀念幣》,通稱為癸未幣是非常貼切的。
也許有人會說,名《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有什么不可?癸末年春節不是在2003年內嗎?當然,這樣理解也沒什么錯:大家都這么說,且不會產生多大的歧義,但如此命名畢竟有公歷和農歷相混之嫌。《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和《癸未年賀歲普通紀念幣》兩個幣名相比較,都沒錯,但誰更優呢?應該說,《癸未年賀歲普通紀念幣》更準確,更符合我國紀念幣設計鑄造的特點。如果采用《羊年賀歲普通紀念幣》也有其妙處,切合幣面圖案內容,切合中華民俗生肖文化。同樣題材的紀念幣,金銀紀念幣的幣名為《2003中國癸未(羊)年生肖金銀紀念幣》。普通紀念幣何不仿此幣名呢?
如果將幾個幣名擺在面前打分的話,《2003年賀歲普通紀念幣》計80分,《癸末年賀歲普通紀念幣》和《羊年賀歲普通紀念幣》皆可計100分,不知多數人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