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學研究的突出變革 |
發布日期:2004-4-20 8:4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錢幣學研究的突出變革
——訪中國錢幣冶鑄史專家周衛榮 |
![](http://www.chinagoldcoin.net/shidian/images/page_line3.gif) |
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科學技術被引進古錢幣的研究,從而使錢幣學家的視野更加開闊,以往一些難以明斷的古錢得到了明確驗證。為更全面、更準確地研究古錢幣,提供了有效途徑。所以說,這是——錢幣學研究的突出變革。
認識周衛榮先生已經很久了,由于他是中國錢幣冶鑄史專家,在科學技術與錢幣研究領域建樹頗豐,所以記者一直想采訪他,但幾次都被婉拒了。前不久記者得知他的學術專著《中國古代錢幣合金成分研究》已由中華書局出版,就再次提出采訪要求,這次他接受了采訪。
記者:您怎樣看我國源遠流長的鑄幣史?
周衛榮:中國古代錢幣是世界錢幣之林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一支,是東方錢幣的代表,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自始至終采用澆鑄工藝而不用打制工藝;二是自始至終以銅錢為主流貨幣而不是金銀或其它。這構成了中國古代錢幣獨特的內涵。考古出土已經證實,我國早在公元前600年,也就是春秋中晚期就已正式鑄造銅質貨幣或者說銅錢。秦統一天下,貨幣統一,至漢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錢幣進入第一個大發展期。史載,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4年)至平帝元始年(公元1-5年)在不到120年的時期內,漢朝官鑄錢達280億萬余。并且,有些地方還出現了鉛錢或鐵錢,補充銅錢之不足。魏、晉、南北朝,由于社會動蕩,經濟凋敝,錢幣鑄行未有建樹。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中國錢幣進入第二個大發展期,通行了800余年的銖兩錢體系改為通寶錢制;唐玄宗國力昌盛時期“天下爐九十九”,每歲鑄錢達32萬7千緡,相當于327,000,000枚。宋代,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中國錢幣進入第三個大發展期,錢幣鑄造臻鼎盛,所鑄銅錢不僅數量龐大、品種繁多,而且有成熟而嚴格的合金配比,技術含量較高。《宋史·食貨志》記載,宋神宗時,每歲鑄銅錢500余萬貫,鐵錢88萬余貫。宋以后,由于紙幣的興起,錢幣鑄造由盛轉衰,但鑄幣仍保持較高的技術水平,直至清末為銅元所取代 。
記者:古人留下了如此種類繁多的錢幣,經常讓今天的錢幣學家感到困惑,如何給每枚錢幣一個科學而準確的鑒定?
周衛榮:傳統的古錢幣鑒定,被認為是一門“眼學”,主要靠眼檢目察,靠大量經手錢幣實物而在實踐中摸索和積累的經驗。通過觀察錢幣的器形、文字、書法、紋飾,錢體的大小、重量,以及銹蝕的情況等等來作出判斷。因此,“鑒定”的主要依據來自錢幣的表面,可以直接觀察到的部分,而對錢幣的內在狀況無所知,F在,我們借助科技手段,不僅可以掌握錢幣表面的情況,而且可以認識其內在組成。通過理化分析,我們可以掌握各個時期各種類型錢幣的合金組成,再通過它們之間的對比研究,勾畫出歷代錢幣合金成分的演變軌跡,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特點。因此,我們對錢幣的鑒定與研究,又多了一條有效的途徑。這不僅開拓了一片新的學術領域,豐富了古錢幣的研究方法,而且幫助我們更加全面、更加正確地認識古代錢幣。
記者:把科學技術引入錢幣研究,在國際上也只有近百年的歷史,科學家們是怎樣運用科學技術鑒定古錢幣的?
周衛榮:從合金成分入手研究古代錢幣在國際上已經有100余年的歷史。最早對中國古代錢幣作理化分析的是日本大阪造幣局的甲賀宜政博士,1910年,他分析了113枚東亞國家的古錢幣,其中有中國古錢59枚。甲賀博士是大阪造幣局的技師,分析古代錢幣的金屬成分,是為了借鑒古代合金的數據,作為現行貨幣制造的參考,雖然他不是古錢幣的專門研究者,但開了東方古錢幣合金成分分析的先河。
上個世紀20年代,科學家章鴻釗和王從冶金史的角度對古錢幣的合金組成進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不少建設性的成果。章鴻釗依據宋錢和莽錢中鋅元素的含量,對中國古代用鋅歷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成為后來冶金史界長期關注的焦點。從40年代到60年代,這方面的工作開展得較少,除了一些零星的分析數據外,只有王發表過兩篇用古錢幣的合金成分來研究我國古代有色金屬冶煉史方面的文章。70年代以后,隨著現代科學分析儀器的發展,一些無需取樣,即所謂的無損分析,或少取樣、微取樣的分析儀器被用于古錢幣合金成分的分析,這些新興的實驗分析手段大大推動了古錢幣合金成分檢測工作的開展。從70年代到80年代國際科技考古界和科技史界發表了大批古錢幣合金成分方面的分析數據。但是,中國古代錢幣是澆鑄制品,并且大都是高合金鑄造,內在組織很不均勻,用這類儀器分析的數據,往往不夠準確,其研究價值很受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學者分析古錢幣的合金成分普遍采用了化學定量法,分析數據準確度好、可信度高,給古錢幣合金成分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記者:目前,對古錢幣的合金成分研究采用哪些方法?
周衛榮:經過多年的努力,古錢幣合金成分的研究在我國又有新的飛躍,其關鍵在于科學家和錢幣學家的密切配合與精心合作。凡是取樣分析的古錢,先由錢幣學家作出鑒定,確認其真偽和鑄行的時代,再做檢測分析,然后再用科學分析的數據來驗證實物。在這個基礎上,把古錢幣合金成分與文獻考據、冶金史研究、錢幣學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依據歷史文獻研究古代合金,通過成分分析驗證文獻記載,再從冶金史、貨幣史和錢幣學角度作綜合考察,從而使其研究內容不再囿于某個領域,而是貫穿于錢幣學、冶金史等多個學科,取得更具意義的結果。
科學技術的引入,是中國錢幣領域研究最突出的變革,我相信今后科學技術還將更多地被運用,它會讓這門古老的學科增添新的內涵,煥發出新的活力。
(來源:中國金幣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