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錯幣“淘”出寧先生豐厚的藏幣史 |
發布日期:10-12-06 08:18:2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玉林新聞網-玉林日報 作者: |
百萬枚銅幣中淘出一枚錯幣 “從上世紀80年代起,30多年來經我手的上百萬枚銅元,才遇上這么一枚!”當玉林市錢幣學會的寧先生向記者展示這枚特殊的“光緒元寶”銅元時,記者采訪前惡補的知識,一點都不管用,根本看不出個道來。 只見這枚銅元中間的字樣“光緒元寶”,上行“安徽省造”,下行“每枚當制錢十文”,其大小、厚度與我們常見的“當十文光緒元寶”并無特別之處。看到記者疑惑,寧先生拿出了放大鏡指點記者看銅元正面中心的那兩個滿文。“這兩個滿文特別的小。”寧先生為了讓記者更直觀,拿出了一枚常見的銅元給記者比較。果然,同樣是兩枚“安徽省造”的光緒元寶中心的兩個滿文,圖左邊這枚的滿文相比右邊這枚小得多。“這枚銅幣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寧先生將銅元的背面翻給記者看:“你看,背面的龍圖案上面的英文‘AN-HWEI’當頭的‘A’字母是倒過來的,所以說,這枚銅元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它還是一枚錯幣。” 三十年收藏一個專字了得 “也只有寧先生這樣研究型的銅幣專家,才會發現這樣的精品。”錢幣學會的秘書長王星度在介紹寧先生時,說寧先生30年來一直做銅元的專題收藏與研究,正是因為他的鉆研,才煉就這樣的慧眼。 “銅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錢幣支系,它涵蓋了多學科的知識。一個出色的銅幣鑒定者,必須具有廣泛的歷史知識,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知識,如果不了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軍閥混戰的歷史,就不了解中國銅重量由重到輕,質量由好到次,面值由小到大的內在原因。不了解清末民初各地造幣廠設廠時間、數量、規模及制造種類、數量就難以區別各類銅元的多寡優劣。其次是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冶金、考古、美術書法、地理度量衡等方面的常識。中國當代著名錢幣學者戴志強先生說過,機制銅元粗制濫造,毫無規矩可方,造成銅元的版別雜亂無章,也成為當今銅元研究的一大難題。”寧先生說,正是因為這一研究的難題,他才更有信心地繼續研究下去,也希望在有生之年理出個所以然來,為解答這一大難題貢獻一點力量。 研究銅幣自成體系 “歷史上廣西本土不產銅元,正因如此,各省不同版別的銅元大量流入廣西。從收藏的角度看,這正好使得廣西銅元資源有很豐富的土壤。而玉林素來有嶺南都會之稱,歷來是廣西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所以銅元滯留在玉林地區的數量之大可想而知,這些都給收藏研究銅元提供了先決條件。”寧先生對于玉林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環境有他獨到的一面。 寧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就接觸大量實物開始,通過30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