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鎖定古船沉沒時間 |
發布日期:10-11-30 08:39: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牡丹晚報 作者: |
目前,菏澤元代古沉船發掘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考古人員在整理出土文物時,在一堆粘在一起南宋古幣中,意外發現一枚元末貨幣——“至正通寶”。根據這一發現,古船沉沒時間可精確至元末1350年至1368年之間。
據了解,“至正通寶”鑄于元順帝至正十年,也就是公元1350年。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種面額,與紙幣“至正交鈔”同時通行。“至正通寶”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元代以紙鈔作為主要貨幣,鑄幣并不多,而且除八思巴文貨幣外,漢文鑄幣數量更有限。 11月8日,有中國本土“華爾街”美譽的廣州市淘金路金融新地標亮相,其標志性雕塑就是“至正通寶”銅幣以及銅算盤。在“銀行多過米鋪”的淘金路上,一百多米的路段匯集了國有商業銀行及外資商業銀行共14家金融機構。淘金路把直徑1.6米的“至正通寶”銅幣作為標志性雕塑,可見“至正通寶”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古幣牽出元朝“末代皇帝” 隨著“至正通寶”的浮現,一個歷史人物也引起了考古專家和歷史學者的關注,他就是元代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 很多歷史學者都對元順帝做過研究,倒不是因為他有多大作為,只是由于他處境非常特殊。元朝一共有11個皇帝,第一個皇帝世祖忽必烈從稱帝之日算起,在位34年(之先的12年不稱元朝)。之后的9個皇帝一共只經歷了38年。元順帝在位35年之久。在這35年內,元帝國由一個無可奈何的局面終至土崩瓦解。 1351年農民起義爆發,戰火蔓延數省,南北交通阻斷,海盜又阻斷海運。元代最后十年,宮廷斗爭激烈,危機四伏,能作戰的將領多被處死,最后明軍北伐,如摧枯拉朽。直到通州失守,元順帝才夜半打開大都(現北京)的建德門北逃,這是1368年,也是明洪武元年。明朝認為元順帝在國破家亡之際,不背城一戰,而是率領官僚、眷屬決心逃竄漠北,是為“順天命”,所以稱他為元順帝。 有專家提出,元順帝不戰而逃,給各地節節敗退的元朝官僚們一個提醒:既然大勢已去,還不如放棄抵抗,逃亡保命。 沉船或為元末社會動蕩物證 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元末官府橫征暴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天災人禍頻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各地元軍相繼被各路起義軍擊潰,各地官僚機構被摧毀,全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割據狀態,到處刀光劍影,尸橫遍野。 歷史學家分析認為,沉船事件就發生在這個大背境之下,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