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錢垛”考古發掘有可能發現官衙 |
發布日期:11-07-24 08:27:2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網絡 作者: |
連日來,滄州、滄縣文物部門聯合對滄縣舊州發現的鐵錢垛及周圍土層進行了考古勘探,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滄州舊城的眾多歷史細節,有望隨著鐵錢垛的發現逐漸清晰。
勘探中,工作人員很快在鐵疙瘩附近發現了一塊繩紋磚。這塊磚大約20厘米見方,厚約6厘米,表面的繩紋清晰,質地堅固。據介紹,這塊繩紋磚是宋代的東西。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省文物考古學會理事、滄州市文物局副研究員王敏之,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滄州地區文物考古工作,堪稱當地文物考古界的“活地圖”。王敏之看過“鐵錢疙瘩”后說, 宋代鐵錢多達70余種, 說到在滄州舊城遺址內發現的“鐵錢庫”,王敏之說,還是將它們分成“南庫”和“北庫”好。 王敏之說,滄州一帶在宋代屬于河北東路,當時是銅錢、鐵錢并用地區。但是,從現在“北庫”(即已經挖掘出48噸“鐵錢疙瘩”之處)來說,出土的大量鐵錢絕大部分都屬于鑄壞的、錢文不清的廢錢。他分析說,如此大量、又非同一年號的廢錢在同一地點出土,很可能說明這些錢是揀選出來等待處理的。上次挖掘中有工作人員稱在鐵錢庫底部鋪有溝紋方磚,鐵錢中有的部分夾雜碎爐渣。而且還有現場目擊者稱當時看到了殘爐體,爐腔內有堆積的未熔化和半熔化的鐵錢,在爐門內有木炭灰。經他仔細觀察,這些鐵錢呈散置狀,無成串者,大部分鐵錢已銹(熔)成塊狀,鐵錢絕大部分看不出錢文,能看出年號者極少,且字跡模糊,錢文不全;鐵錢直徑能測到者有3.1厘米-3.6厘米,均屬大鐵錢,未見小平錢;有當年目擊者稱曾同時出土“錢范”等等,綜合以上情況,王敏之認為,“北庫”的鐵錢是等候處理的廢錢。 滄縣此次發現的“鐵錢垛”,王敏之將其稱為“南庫”,并認為這是州衙的金庫。因為據他觀察,此處鐵錢成串(用繩索穿起),而且錢文字跡清楚,鑄造規整,像是可在社會上流通使用的錢幣,而且位置又位于官衙所在地,應該是官府的備用金。 在隨后的挖掘中,從事文物工作已近20年的市文物局的鄭志利用洛陽鏟在距離鐵錢垛邊緣約50厘米的土地上打了第一個探洞。打洞時發現,地下碎磚瓦很多,打起來很費勁。在打到40厘米深處時,從洛陽鏟帶上來的泥土中發現了鐵錢殘片。據此可知,這個鐵錢垛可能還有比較大的一部分埋藏在地下。隨后,工作人員在距離鐵錢垛稍遠處另外打了兩個探洞。最初,洛陽鏟帶上來的泥土呈現常見的黑褐色。在打到50厘米深處時,再帶上來的泥土突然變成了淺黃色,而且呈干燥的粉末狀。很快,顏色更淺的泥土被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