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環錢的新發現 |
發布日期:08-05-15 09:1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涎環錢是指被鑿去肉和穿孔,留下象細環一樣的錢幣,是人為鑿成的。涎環錢的出現,應該說從東漢晚期就有了,如1969年甘肅武威富臺東漢墓,在2萬多枚銅錢中,剪邊五銖約占半數,涎環五銖僅1枚。1973年,江蘇丹徒出土東晉窖藏銅錢,總重約140余公斤,其中剪邊五銖約90公斤,涎環五銖僅20余枚。1981年,北京順義天竺鄉花梨村出土東漢晚期五銖錢100余公斤,剪邊錢占50%、涎環錢占30%。山西侯馬市西張塞村出土250余公斤東漢五銖,剪邊錢占60%,其中還有一枚剪邊五銖的半成品,其邊尚未鑿下。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出土資料的介紹,將東漢至六朝時期鑄行的小五銖與鑿邊五銖混為一談。從現有實物資料分析,涎環錢的大量出現,應在東漢晚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其時社會動蕩,軍旅日興,物價踴貴,貨幣減重,舊有的西漢五銖錢常被鑿成內外兩枚使用,稱剪鑿錢。秦寶瓚《遺篋錄》云:“官鑄既小,民之盜者益多而巧,改磨為鑿,內對文,外涎環,一錢分為二,無庸盜鑄矣。更有用方鑿鑿成者。”涎環錢與剪邊錢是由一枚錢一分為二,剪邊錢也有人叫鑿邊錢,經過對此批涎環錢分析,特別是對其中三枚半成品涎環錢(兩枚五銖,一枚直百五銖)分析,剪邊實為鑿邊。過去曾有資料介紹,鑿邊是用一圓形銳器所鑿,從此批實物分析,鑿邊的工具并非僅用圓形鑿,而且許多是用指甲形鑿所為,還有極個別的用近乎于方形鑿而鑿成。由此看來此批涎環錢是當時流通中的錢幣,不是同一時期、同一工廠所加工的。 此批同坑出土的涎環錢的原幣,上起漢文帝四銖半兩(公元前175年),下至孫吳大泉當千(公元246年),時間跨度達421年,品種之多也是資料介紹前所未有的,為涎環錢的家族增添了許多新品種。東漢末年至六朝時期戰事不斷,政權更迭頻繁,五銖錢時鑄時停,大部分錢形薄小,制作粗糙,文字簡單。在全國都處于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兩漢時期的五銖錢特別是三國時期的高面值錢已失去原有效力,由此而出現的涎環錢和鑿邊錢,與官鑄小錢混合流通,這可能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幣制的一大特色,也是這一歷史時期貨幣流通的必然結果。 |
上一篇:民國時期的“船洋”銀元 |
下一篇:一枚“蘇維埃工字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