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第一期《中國錢幣》雜志上,有一篇有關中華蘇維埃早期制造“工”字銀元的文章,說的是早在1928年5月,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府為了解決貨幣緊缺問題,就把沒收來的地主與土豪劣紳的銀器,用土法上馬的方法,制造以墨西哥鷹洋為范本的花邊銀元,為了防止銀元外流出蘇區,便在銀元正面的老鷹翅膀上,用手工打上一個“工”字,表示這種銀元是蘇區工農政權的貨幣,可是蘇區老百姓生活中所需求的藥材、鹽、針頭線腦等物,還是需到山下城中的白區購買,所以蘇區政府并不能完全制止“工”字銀元的外流,在銀器原材料緊缺的情況下,蘇區政府決定制造內銅外銀的夾心銀元,打上“工”字標記后,同樣可以在蘇區范圍內流通,如果說當初含銀成色足的“工”字銀元是實價貨幣的話,那么后制的夾心銀元已經是一種虛擬貨幣,只是一種含有價值標志的載體,與后來的一元紙幣一樣,只是當時的蘇區群眾,憑著對蘇區政權信賴,所以這種夾心銀元只能在蘇區內流通,可是就是這種只有兩種版式的“工”字銀元,(一種是1895年版式,另一種是1908年版式),如今在井岡山博物館只有一枚,就連中國國家博物館及中國軍事博物館也無收藏品。
1983年春,我在楊浦公園對面小花園的地攤上,遇到一位從前在江西插過隊的插兄,他拿出三樣據說是江西蘇區的貨幣,一張壹元紙幣,被人用60元買走,一張布幣因品相實在太差,無人要,一枚假的鷹洋,上有一個戳,當時我明知是假幣,用6元錢買了下來,作為錢幣學之教材,當我看了《中國錢幣》雜志上的文章后,仔細一看,假銀元上的戳,原來是個“工”字,年份用橡皮擦拭后,1895年份的字清晰可辨,心中不由大喜,正是歪打正著。
我的這枚“工”字銀元重26.1克,直徑39毫米,銅皮鍍銀,內為鉛或錫芯,外緣為滾壓花邊。不似正版鷹洋花邊的清晰,兩面的圖文也較淺顯,由于流通較頻繁,幣外鍍銀斑駁,已經熟潤,銅色外露,外緣開裂,可見內芯。
對“工”字假銀元之我見,當初蘇區用銀器化掉制造銀元,為什么不用“袁頭”、“孫頭”像作為范本仿造呢?因為人像幣人人熟悉,面相稍有不像,極容易看出。用鷹洋式樣,如稍有差別,也可以混進。為什么真銀的“工”字銀元,連一只也沒有流傳于世呢?可能是銀元流落到了白區后,商家怕留下后患,又化銀作器了。只有1895、1908年兩只版式的夾心銀元,在白區又使用不掉,才了下來。這種地地道道的蘇區“工”字銀元,是真正的革命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