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幣“狀元” |
發布日期:08-02-29 14:2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孫 浩
這枚罕見的湖北“本省”銀元其制成日期與發行理由,以往在一般的文獻上都找不到具體記載,因此目前各書譜的說法均缺乏確鑿依據。然而2005年上海博物館專家周祥先生發表考證文章后才真相大白。據了解周先生是在撰寫《中國古代紙鈔》時,于一張湖北官錢局光緒廿三年六月發出之“九八制錢一千文”錢票的背面文字查到印有光緒廿二年四月初二日(1896年5月14日)湖北總督告諭:“……既準完納本省公款,必須加鑄本省字樣,方免混淆滋弊。……茲議定每新鑄之本省銀元準作制錢一千文,該商民等照此價赴局購買,即照此價赴關卡州縣完納,無絲毫增減以昭大信。一面增購機器添鑄對開、五開、十開、二十開小銀元亦加鑄本省字樣,其價照一千文以次遞減,亦如制錢之可以零星使用。”至此,本省銀元來龍去脈完全揭曉。 按清代幣制為銀銅復本位,這種制度的主要缺點是貨幣供需間缺乏調節的彈性,容易出現波動。由于咸豐年的太平天國事件及最重要的產銅區云南發生回變,滇銅的北運及生產幾近停頓,幣材供應瀕臨斷絕,使各地制錢極端缺乏。事件平息后雖然地方重建了秩序,但在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等諸多因素下產能無法恢復。加上19世紀中期后全球金銀礦大量開采、多數國家紛紛放棄金銀復本位制或銀本位制,改行金本位制,使白銀需求減少,相對于金的兌價開始下跌。由于白銀在中國的購買力遠超過在其他國家,這時自然有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但是發生錢荒的中國此時需要的大量銅料卻必須進口,在白銀于國際貿易上購買力劇跌的情況下,銀賤銅貴的態勢就形成了。人民隨時可兌換到便宜的銀元,何必向官局購買呢?湖北銀元局造的銀元愈加沒銷路了,當局“加鑄本省字樣”是想以強制方式推廣湖北銀元及抑制銀錢的兌價,但這種有悖市場自然法則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在窒礙難行的狀態下很快便退出流通,這些回籠或未發出的銀幣反而因有本省字樣劃地自限,超出市價一成五的加字本省銀幣只有銷毀重鑄,故留存至今者寥寥無幾。銀元加鑄本省字樣的應有五種,目前實物僅見壹元、二角及一角三種。 |
上一篇:云南貯貝器與貝幣 |
下一篇:三“陽”開泰 國盛民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