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貯貝器與貝幣 |
發布日期:08-02-29 14:2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劉 征 所謂貯貝器即為藏貝而制的專門容器,云南的貝幣多數為色白個小的本地貝。而出土海貝中有常見的環紋貨貝,也有為數不多的虎斑寶貝,這些海貝應產于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經滇王國以物易物或互贈貢品而獲得較貴重的貝幣,貯貝器正是為貯存這類質地堅硬、多彩光潔,用作貨幣的海貝而產生的。貯貝器實用功能是通過造型體現的,其裝飾工藝別具一格。出土數量最多的是筒形束腰狀貯貝器。其形制最早由竹木容器演變,之后又以銅鼓外形改制成一種專用“重器”,即上鼓拆蓋,換上改鑄飾物的新蓋,下鼓裝貝,成為二次加工的銅鼓式貯貝器。雖保持銅鼓外形,但其紋飾卻是為適應貯貝器實用及禮儀功能而作,表明它已成為一種特殊的“禮器”。圖1這件我國虎鹿牛貯貝器最具特色之處,是它的三足為三個跪坐的人物造型,皆穿對襟衣,雙手做上舉狀;圖2為漢代五牛立鼓貯貝器,象征滇國貴族的富有;圖3為鎏金騎士貯貝器,筒形束腰中有兩虎耳,虎做向上爬行狀,與器蓋上的立牛和鎏金騎士相互照應。用鎏金突出立體形像是云南青銅器物常用的手法。在所發掘的貯貝器中還有表現狩獵、納貢、紡織、戰爭、祭祀、祈年等多種主題,真實再現2000多年前滇人生產、生活、宗教等方面。眾多貯貝器多數皆有牛的形象,我國古代把牛稱為“太牢”,云南一些少數民族常以牛祭神,祭祀的方法有燎、沉、燔、卯等。 貯貝器是滇王權力的一種象征,到了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滇王勢力沒落,貯貝器也隨之消亡。但是滇人用貝作幣進行商品等價交換的習俗卻一直沿用到近代。戰國諸侯楚國不但用海貝、仿貝,還用鑄貝,滇屬楚轄區,貝幣使用廣泛。由于社會封閉,生產力落后,一些偏遠山區長期不鑄銅錢。至王莽篡權又曾一度恢復使用貝幣,加之與鄰國商貿往來等因素,故滇行貝幣時間最久,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 圖4用60枚虎斑寶貝編成的形如松果的錢串,在云南類似這樣的錢串,既有大有小,又有色彩之分,有的還在白錢幣上寫字,標明歸屬等內容。大額交易以串計,小額買賣用多少則用刀拉下多少,以換取所需商品。圖4錢串頂部就有跡可尋。普通百姓家多為零散貝幣,官僚富戶家則將許多錢串放在醒目處,以顯示家產的富有。圖4錢串即從中甸邊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章鳳土司后裔家輾轉北京報國寺收藏市場的。據說,清末用其錢串在當地仍能換取一頭大水牛。圖5環紋貨貝,其斑點則是黑的,不像圖4貝的兩端有赫色條帶,這是兩者的主要區別。圖6是一枚來自山西臨汾傳世的虎斑寶貝,其單枚形體比圖4大,顏色也淺,顯然其年代要比圖4久遠,可旁證云南此錢串使用年代較之現代要近得多。那么,云南貝幣為什么會消亡呢?主要原因是:1.明弘治年間云南已開始鑄銅錢;2.自明、清起云南礦冶業開始發達,銅產量至清將以迅猛提高,發展銅廠300余處。乾隆五年至嘉慶十六年云南銅產量達1467萬斤,遠銷全國及周邊鄰國。僅鑄錢局就有云南、祿豐、蒙自、臨安等4個錢局,居全國各省錢局之最;3.社會進步,經貿發展,使白銀使用面普及。隨之興起的銀號、票號、錢莊,都在沖擊云南貝幣的使用面,終使云南貝幣退出幣史舞臺。 |
上一篇:銀元寶成收藏新寵 |
下一篇:中國銀幣“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