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寶成收藏新寵 |
發布日期:08-02-29 14:2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李文玲 元寶,人們今天在古裝影視片中能經常看到它。2007年11月,一件明代“永樂六年銀作局”五十兩銀元寶,以156.8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創下了銀元寶拍賣的最高紀錄。 近年來,銀元寶價格大幅攀升。2004年,一件元代揚州銀元寶在嘉德春拍中以22萬元成交,曾轟動了錢幣收藏界。隨著2007年這一銀元寶拍賣價攀上156.8萬元新高,銀元寶這種在幾百年前曾進出于豪門大戶、在富人之間易手的大額貨幣,吸引了更多投資人的目光,成為2008年錢幣高端收藏的新亮點。 皇帝私房錢 銀元寶是古代一種較大的銀錠。銀錠作為貨幣始于漢代以前,隋唐時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銀錠”,元代稱為“元寶”。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目前存世的元寶級銀錠以明清時期的居多。 2007年11月,嘉德秋拍首次推出中國歷代金銀錠專場,拍品近500件,明代“永樂六年銀作局”五十兩銀元寶,是其中的壓軸拍品。拍賣會上,這件銀元寶受到買家的極力追捧,起拍價26萬元,經過幾十輪激烈競投,最終以156.8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 據專家介紹,明代“永樂六年銀作局”五十兩銀元寶為目前拍賣市場上僅見的帶有年號的明代銀作局銀元寶。銀作局是明代專為宮廷制造金銀器飾的作坊。目前已知存世的銀作局銀元寶僅有4件,其中兩件不帶年號。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其《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有一段引自《明季北略》的話:“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疑為十)兩,鐫有永樂字。”而這件永樂年官鑄銀元寶上鐫刻了38個字:“銀作局永樂陸年十一月內銷鑄 花銀五十兩重 作頭顧阿福 匠人仇士平 陸字一千陸百七十號”,銘文詳細,字跡清晰。更難得的是,這件鑄造于1408年的銀錠,距今已整整600年,仍保存完好,銀光閃閃,彌足珍貴。嘉德郵品錢幣部專家分析,此件銀元寶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拍出這樣的高價也在情理之中。 一件明代“內承運庫花銀”二十五兩銀元寶,在這次拍賣中也拍出了56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此件拍品為首次發現的內承運庫銀元寶。資料記載,明代內承運庫設立于明初洪武年間,剛開始時用以貯緞匹、金銀、珠寶、齒角、羽毛等,屬國庫,由戶部管理。正統元年,英宗允許將部分漕糧折為金銀,存入內承運庫。從此,內承運庫變成了皇帝的小金庫。有趣的是,過去皇帝的私房錢,如今變成了尋常百姓手中把玩之物,真讓人感嘆時代的變遷。這件“內承運庫花銀”二十五兩銀元寶,是研究明代皇帝私庫的重要實物資料,有著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金銀價格的暴漲,錢幣市場上銀元寶的拍賣價格也被迅速推高,銀元寶以其獨特的藝術和史料價值以及數量稀缺的特點,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重要史料 我國明、清兩代,白銀成為普遍的流通貨幣,形成“大錢用銀,小錢用銅”的格局。銀元寶是貴金屬稱量貨幣,體積可大可小,已知明代最大銀元寶重500兩,易于儲存,因此,不僅是皇帝私庫,也是國庫儲備的主要貨幣。直至明朝滅亡,內承運庫所存金花銀到底有多少,至今仍無定論。一派學者的觀點認為,當年李自成率部攻下北京,打開崇禎皇帝的內承運庫時,里面有鎮庫銀數千萬錠,皇帝有這么多錢也讓李自成大吃一驚。時任工部員外郎的趙士錦在其所著《甲申紀事》一書中說:“(內承運庫)銀尚存三千余萬兩,金一百五十萬。”皇帝瘋狂斂財且備而不用,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而另一派學者的觀點認為,崇禎十七年時,內承運庫早已空空如也,皇帝根本拿不出錢來補充軍餉,最終在絕望中才走上煤山自縊身亡。但無論如何,如今已價值56萬元的“內承運庫花銀”二十五兩銀元寶,為人們揭開那段歷史真相提供了一個實物證據。 千百年來,元寶一直是被政府和百姓當作財富儲藏起來,或用于買房置地,或備于戰亂饑荒。民國時期,中央鑄造幣廠曾回收大量元寶作為鑄造銀元的原料,加之“文革”的十年浩劫,如今存世的元寶少之又少。由于缺少文字記載及實物資料,因此,很少有人對元寶的歷史價值和貨幣價值進行深入發掘研究,元寶收藏研究一直是錢幣收藏和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 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李小萍在其所著的《元寶的收藏與鑒賞》一書中認為,元寶是中國古代貨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媒介。但由于其造型原始,鑄造缺乏規范,常常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恰恰在這些簡潔含蓄的銘文背后隱藏著深刻社會經濟背景,因此,探求其歷史根源,是研究和收藏金銀貨幣的魅力所在。 專家認為,銀元寶具有較高的保值和增值功能,近幾年在收藏市場上價格急劇上漲。據記者了解,明代普通五十兩銀元寶,兩年前的價格是3萬多元,目前已在10萬元以上;清代最小的銀錠,兩年前百元左右就能買到,現在翻了五六倍。 北京一位喜愛收藏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明清銀元寶分官鑄和私鑄兩種。官鑄銀元寶大多鑄有銀局名,私鑄的一般鑄有私銀錢號等,二者價格相差甚遠,官鑄銀元寶往往是私鑄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因此,收藏者在購買時要注意分辨,不能一概而論。 辨偽識真 明清銀元寶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間,外表具有銀的特殊光澤和溫潤感。銀元寶是跨越錢幣和藝術品之間的高檔藏品,一般被納入藝術品拍賣交易范疇。在拍賣市場上,近年來,銀元寶的成交率迅速攀升。據統計,銀元寶2004年的成交率為50%左右;2006年便達到了95%;2007年更是量價齊升,價格突破150萬元的天價。 明代銀元寶美觀大方,現在大都以明代銀元寶作為中國銀元寶的代表造型。銀元寶上一般沒有任何裝飾,部分大元寶上鑄有鑄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偶見小元寶上鑄有年號。 清代銀元寶的形狀和種類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代表造型,大體上有元寶形、圓形、長方形、砝碼形、腰形、牌坊形等。按重量可分為4種:一種叫寶銀,呈馬蹄形,重五十兩;第二種叫中錠,又稱小元寶,多為錘形,重約十兩;第三種叫小錁子,也叫小錠,為饅頭狀,重一二兩;第四種是不足一兩的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叫法。后兩種就不能稱為元寶,只是銀錠中價值最低的“小鈔”和“零錢”。 隨著銀元寶收藏的火爆,大量贗品也開始充斥古玩市場,且造假之風愈演愈烈。據河北省藏家段劍介紹,早在民國初年就已出現偽造明清銀元寶的現象,主要是降低銀的成色和重量。現在的造假主要是針對收藏者,可以說是不擇手段。銀元寶造假主要有4種方法:一是銀元寶中摻有鉛和錫,其表面呈青黑色,此種比較容易辨認;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元寶內部,外表鎏銀,這種銀元寶特征是體大而輕,手掂可以辨別;三是灌鉛法,即在真銀元寶底部挖出一個小洞,取出部分白銀后灌入鉛,再用銀封焊洞口。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洞口留有填補痕跡;四是以新做舊,即用新白銀鑄造老銀元寶,這種銀元寶包漿、蜂窩、鑄文款識都沒有老銀元寶的風韻。 有關專家認為,由于銀元寶在錢幣收藏中屬高端藏品,因此,對收藏者有較高的要求。首先,要有足夠的財力;其次,要對銀元寶的歷史內涵和收藏價值有足夠的了解;第三,要有較好的眼力。具備了這3個因素,才會收藏到有價值的銀元寶。 |
上一篇:袁大頭一路攀升長期看漲(天府早報) |
下一篇:云南貯貝器與貝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