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錢幣精美的形制、優美的文字書法、復雜多變的圖案、神秘的符號,豐富多彩的錢幣形式或版式形成了獨特的古錢幣文化體系。日前,在安仁錢幣博物館展出的四川錢幣,以四川銅錢、四川珍稀幣、四川代用幣等分類,吸引了不少錢幣愛好者前往參觀。
有趣的是,據該博物館館長董明介紹,作為代用幣的成都民間銅錢牌,它具有固定的 “欠據”功能,解決了當時普遍存在的大面值錢幣流通不便的問題;同時,它還是商家信用的名片,具有“會員卡”的功能。
它就是一張“欠條”
欠款憑據:“砲場壩李飯鋪欠錢二十文”、“洪發面館欠錢二十文”、“德昌鐵廠欠錢十文”等字樣,記錄欠款者的街名、商號以及欠錢多少文。
成都民間銅錢牌是民國時期成都地區民間銅質薄片打制而成的代用幣,此番展出的一系列成都民間銅錢牌,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多以“文”計值。細看,每一枚銅錢牌上還有書寫得頗為規范的文字:比如“砲場壩李飯鋪欠錢二十文”,“洪發面館欠錢二十文”、“德昌鐵廠欠錢十文”、“蜀東茶園欠二十文”、“凍青樹街松記欠錢二十文”……分別記錄的是街名、商號、工廠等,一些銅錢牌兼具官方和民間的構圖元素,如“雙龍池欠錢五十文”銅錢牌上就出現了龍紋和“劉”姓。
據中國錢幣學會會員、四川省錢幣學會理事李亮介紹,“欠錢十文”、“欠錢二十文”、“欠錢五十文”的文字,表明其具有固定的“欠據”功能。
它類似商號的“會員卡”
固定客戶:某客人喝完茶后用一枚小二百文銅錢付賬,老板會找零幾枚銅錢牌,下次客人用這個銅錢牌即可再次消費。
李亮介紹,使用這種代用幣的涉及很多行業,比如茶館、飯館、商鋪等等,多數應為較有名且較考究的商家。董明推測,從文字、圖飾、打制風格上看,民間銅錢牌多數為同一家銅牌坊制作,李亮也估計,“東御街原來有不少銅匠鋪,商家們極有可能是在那里定做的,根據各自的要求,寫上內容和面值,因此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解讀,這也相當于一張名片,還有宣傳推廣的功能在里面。”
談及“宣傳推廣”,董明也給天府早報記者做了通俗的解讀,比如顧客去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內的永聚和同春茶樓喝茶,喝完茶后用一枚小二百文銅錢付款,老板便找來幾枚銅錢牌,下次再去消費時,付上銅錢牌即可。“這個代用幣有點類似于現在的‘會員卡’,下次也許是你自己消費,也許是帶著朋友來消費,這就是商家聰明之處,有效地固定了客戶。如果是打個欠條,那就是借貸關系,把錢還了以后就什么關系都沒有了。”
董明表示,這類代用幣是研究近代成都地區代用幣起源和發展的重要物證,它在四川錢幣學、社會學和近代歷史方面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新聞鏈接
錢幣展上的奇幣
●“世界最小錢幣”
一枚直徑為2.3毫米的無字銅錢,這是在四川綿陽地區發現的南朝小錢,最小外徑僅2.3毫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小的一枚錢幣。
●中國最早鑄有地名的方孔圓錢
三國蜀漢時期,先主劉備初取巴蜀,因“軍用不足”十分憂心,屬下劉巴建議實行一種虛值的“大錢”政策,鑄造“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劉備遂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廣鑄直百錢,“以數月之間,府庫充實”。“直百五銖”在背面鑄地名“為”(注:四川犍為)錢,引起后來的大規模效法。
●天然海貝
世界上最早的貨幣就是貝幣,使用時代最早的又是中國。
距今三至四千年的三星堆,以及四川鹽源、雅安寶興、漢源、汶川等地都有天然海貝的考古發現,可見天然海貝已經在當時的四川地區廣泛使用。
■溯源
代用幣是如何產生的?
李亮參與撰寫的《淺談成都民間銅錢牌》一文中提到,1921年 -1935年期間,由于戰爭不斷,四川軍閥為籌措巨額軍費,先后大量鑄造百元大銅元,停鑄小面額輔幣。
如何解決零錢找補問題?李亮說,起初有民眾將二百文銅元剖成兩半或四塊,當做一百文、五十文輔幣使用。但找補依然不方便,況且分割后的輔幣比較鋒利,容易劃破衣服、刮傷皮膚,于是代用幣應運而生。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