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拆遷驚現多枚古錢幣 |
“古錢幣是在我們家老宅下發現的,祖父曾說過當年為躲避日軍埋下大量古錢幣,拆遷前我們就反映過。現在發現了,理應屬于我們家。” “地下文物屬于國家,這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目前的司法解釋中沒有例外。打個比方,難道曹操的后人能去要‘曹操墓’的文物,慈禧太后的后代能去要故宮的文物嗎?” 4月19日,淮安清河區人民法院,汪氏六兄妹與淮安博物館為了5.5萬枚銅錢的所有權,打起了官司。私人通過法律程序向博物館追索地下文物所有權,這在我省還是首例。 發掘: 出土銅錢牽出傳奇故事 2009年10月12日中午,淮安市清河區越河小區水韻天成建設工地,一位拾荒老漢在拆遷的廢墟上無意發現一個埋藏大量古錢幣的小坑,引發市民哄搶。 有人立即撥打110報案,消息隨即傳至淮安市博物館。當考古人員到達現場時,警方已經在現場拉起了警戒線,線內有一個電腦屏幕大小的淺坑,里面密密麻麻地堆放著圓形的古錢幣,約三分之一已經被哄搶。考古人員還發現,東面僅1米遠處還有一個更大的埋藏坑,同樣埋藏著大量古錢幣。當天,考古隊共取回13口袋銅錢,經初步清點,共出土晚清至民國時期的銅錢5.5萬枚,而被哄搶的銅錢估計在1萬枚上下。 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原來居住于此的汪秉誠、汪秉正等六兄妹找到了博物館,稱銅錢系其祖父埋藏,要求博物館返還這批銅錢。記者在起訴書中看到,汪氏兄妹稱祖輩居住于東長街306號,系經營酒坊的商家。抗戰期間,日軍侵略淮陰城時,祖父帶領全家避居鄉村,并吩咐雇員將家中數量可觀不便攜帶的銅錢埋藏于宅中。當原告祖父重返淮陰城時,雇員已下落不明,銅錢埋藏在哪里也就成了一個謎。兄妹幾個雖然知道此事,也曾在院內挖掘過,但卻一直沒發現。 庭審: 祖傳之物還是地下文物 難道汪氏兄妹在編故事?庭審當天,到場的汪家兩位鄰居均證明,汪家世代居住在酒坊老宅中。而拆遷單位和居委會也出具書面材料,證明早在2007年拆遷啟動時,汪家就曾反映,老宅下有祖父埋藏的古錢幣。 汪秉誠對記者說:“如果銅錢是無主的,當然歸國家所有,但這批銅錢是祖傳之物,應該還給我們。”他還列舉了一個央視《法律講堂》2009年11月19日播出的《奪寶》節目,陜西一位農民將老宅賣了,買主翻修時發現墻壁里有一壇銀錠,文物局認為歸國家所有,結果這位農民起訴后打贏了官司,奪回了文物所有權。 然而,被告淮安市博物館的代理律師認為,在老宅范圍內發現并不代表銅錢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