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村古墓里的商品經濟 |
發布日期:12-09-28 13:18:2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昆明日報 作者:首席記者楊璐 |
在第一次清理工作結束后,考古工作者將位于西區的117座墓葬的時代定位于春秋晚期至西漢中期。但根據第二次清理工作中出土的大量五銖錢,胡紹錦卻對石碑村古墓群的年代做出了不同的判斷,“五銖錢鑄造于西漢武帝至昭帝,宣帝至平帝兩個時期;而且,墓中出土的銅帶釣與環首刀同洛陽燒淘漢墓出土的一樣。這些情況表明,石碑村墓葬的年代范圍不會太寬,不宜‘提得更早一些’,而是應該在西漢中、晚至東漢早期期間。” 他認為,按照恩格斯“氏族制度同貨幣經濟絕對不能相容”,氏族“不知有貨幣”的論點,當時的石碑村居民,很可能是從內地遷來“從其俗”的漢族移民,或是益州郡轄下的滇族農民,而不是什么“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成員中的平民階層”。 同時,在一些婦女墓葬中,隨葬有耳墜等裝飾品、陶紡輪及鐵爪鐮等紡織和生產用具,“這證明當時婦女投入生產活動的領域已經擴大,已經不再滿足于男耕女織的自然分工。”更為引人注意的是,石碑村中出土的銅或鐵質爪鐮,在“滇文化”其他墓地中從未發現(注:后來在來天子廟、上馬村古墓葬有零星發現)。“這種收割工具不同于滇池區域早期出現過的鳥頭長喙形銅鐮,與呈貢尖角地出土的長方形銅背鐵刃爪鐮也有差異。而是很像遼寧寬甸戰國燕墓的半月形雙孔鐵刀。”在胡紹錦看來,“滇文化”中,收割工具由鳥頭長喙形的銅鐮變成半月形的銅(鐵)爪鐮,這起碼說明爪鐮并非是滇文化的固有內涵,“而很有可能是由當時的中原傳入的。” 由此,胡紹錦尋覓到了古滇王國最終消亡的蛛絲馬跡。“自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后,滇池區域在封建經濟與文化的影響下,開始發生一系列的重大變革。由石碑村的情況看來,首先獲得鐵質生產工具及先進生產技術的平民階層,必然將改變滇文化的面貌,使得青銅文化向著實用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