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國永隆通寶鐵錢,傳世甚少。它與同時期據有建州的殷閩第一主王延政于天德二年(944年)所鑄“天德重寶”,皆被視為迄今難得的錢幣品種之一,有“永隆、天德難求”之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福建泉州承天寺一帶曾零星出土閩國永隆通寶錢范。近年來,在承天寺周邊又陸續發現一些永隆通寶錢范。2004年4月已進行考古發掘,證實泉州確是五代閩國鑄造永隆通寶鐵錢的遺址。
永隆通寶鐵錢,系五代閩國第四主王延羲于閩永隆四年(942年)在泉州所鑄,與銅、鉛錢并行。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曾記述當時鑄大鐵錢,以一當十。而《五代史卷》引《十國紀年·閩史》更具體記載:“王延羲永隆四年八月,鑄‘永隆通寶’大鐵錢,一當鉛錢百。”然而上述均未記鑄銅錢事。惟獨宋人洪遵詳細記載永隆錢事項,錢徑一寸四分,重十錢三參,文曰“永隆通寶”,字文平漫,制作不精,以銅為主,可見當時還有銅質“永隆通寶”錢。歷代錢幣研究者所編錄的《錢譜》也稱:永隆錢有銅、鐵、鉛三種。是此,永隆錢有銅鐵鉛三種。現能目睹的“永隆通寶”實物,僅有鉛、鐵兩種,唯缺銅質錢。
從錢文書法看,永隆通寶鐵錢,字文平漫,直讀,書法草率(被稱為“返童體”),鑄工粗劣,背穿上有一“閩”字,穿下仰月,穿右有一星紋;直徑40毫米,穿徑9毫米,郭厚4毫米,重30.2克(見圖)。當時永隆鐵錢一枚可以抵十枚小平銅錢或百枚小平鉛錢的比率使用,當政者搜刮民脂民膏,其目的不外乎兩個:一為了應對統治者淫侈無度的費用,支付恣意誅戳龐大的軍事開支;二為取悅后晉的獻禮進貢等等,因而造成國庫日益空虛,這樣不但沒有扭轉閩國社會經濟危機四伏的局面,王延羲反而在“永隆通寶”鐵錢開鑄不到兩年的永隆六年(公元944年)的3月13日自己亦遭惡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