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臨幣系列賞析之七:籌形幣發展之最 |
發布日期:11-03-10 08:30:2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許英俊 |
中國三千年綿延不斷的錢幣沿革,從刀、布、環、蟻鼻錢四大體系發展,后諸侯為國發行磐幣、魚幣、戈幣(有的錢幣界常有爭論)至秦統一度量衡,制作發行了延續兩千多年統一形制的外圓內方的方孔錢。其中間雖朝代更迭,復古之風稍有改變,但仍未影響方孔錢的延續。錢幣材質也以銅為首選。至宋朝靖康之恥(公元1126年)南遷,成立南宋朝廷,由于戰爭開銷巨大,滇銅運輸采辦困難,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前后已開始試鑄鐵錢,由于鐵的流動性等原因致使澆鑄較銅錢困難,北宋期間仍處于試驗性制造階段,并少量投入市場與銅錢混用。至南宋銅材采辦更加困難,鐵鑄錢技術已趨成熟,故南宋鐵錢也已大量參與流通。南宋理宗景定年間,朝廷引發較大的經濟危機,京都臨安府正式發行籌形大額錢幣流通,從準壹拾文、準貳拾文均為鉛質,準貳佰文、準叁佰文、準伍佰文為銅質(準伍佰文也見鉛質),這也是三千年錢幣中籌形幣的始祖。以后再未見有籌形幣官方發行流通的蹤跡。籌的功能又恢復至碼頭、倉庫搬運計數或茶肆賭坊作籌牌之用。
籌形幣消失700年后,在常州府、蘇州府所轄地區又散見籌形代價幣。蘇州府發現的籌形代價幣多見竹質火烙印,而常州府宜興縣丁山鎮居萬昌發行制錢拾文,背公平叁錢,打制銅質,年份為甲辰(公元1904年),另一枚竹制乙未(公元1895年)制錢伍佰文,公信,豬行,前橫鎮(現前黃)有花押防偽。此二根籌形代價幣的發現,說明三個問題:一、籌形代價幣形式在民間還是有基礎的,會被當時民眾接受;二、當時不存在找零困難的問題,雖為商業行為,卻也存在盜取國家錢幣發行之利的嫌疑;三、發行者的誠信被接受者認同才可能發行。 1935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常州后發生的輔幣缺乏,找零困難,經濟壅滯,在常臨幣中出現銅籌、竹籌、骨籌代價幣一千多種,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因為常臨幣是商民自由發起的誠信幣,而且確實在當時的經濟活動困境中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銅籌中除了文字籌外,尚見有連升三級的象意圖案,古時投擲戟于瓶中,遂以三支戟來替代;升龍、鹿、福祿壽三星、鶴鹿上下遙望寓意遙觀地名的寓意籌形幣。金屬籌形幣見有銅和鋁兩種材質。 骨作為錢幣始祖散見于少量骨貝,余未見有甲骨作錢幣用,常臨幣中用骨作為代用誠信幣蔚為大觀,有三百多個品種。究其原因,常州是梳篦之鄉,歷史悠久,史稱“梳篦世家延陵地”。傳承到明清兩代達到鼎盛時期,享有“宮梳名篦”之美譽。清乾隆年間《常州賦》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載。解放前夕,全市還存有336戶梳篦作坊。一張篦箕要經過13道大工序,72道半工序才能制作完成。而篦箕中間固定裝飾作用的材料則為骨。在1939-1942年之間的常臨幣使用階段,常州商民用成熟的骨加工手段,制作色彩艷麗,圖畫生動,花鳥人物刻畫填彩和火烙的方法的骨籌幣,這也是常州人對中國錢幣乃至世界錢幣收藏研究一大貢獻。常州人的聰明才智,在籌形幣發展延續過程中,花樣百出,材質紛呈,把籌形幣形式推至巔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