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_JiBi.Net>>錢幣報道>>古泉園地>>珍品賞析>>正文
         
        古幣之“福”
        發布日期:10-04-08 08:29:1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大河報 作者:

         

        “福祿壽星”錢拓片

           

         

            福文化,是體現中華民族生活觀和價值觀的一種民俗文化。

            對于“福”,古人的理解是:“洪福,洪福謂之福鼎,又稱鴻福,洪福可與天齊。”求福,即追求平安富樂的生活心態。為此,人們便有了很多祈“福”的載體,如招牌、瓷器、人名、地名等往往都帶有一個“福”,而把“福”字用作錢幣的裝飾圖紋也是不勝枚舉。

            帶“福”字的古錢有兩類:一類是市場流通的法定貨幣;一類是花錢,即古錢幣中的吉祥錢、厭勝錢、吉語錢等,但它不是正式流通的錢幣。

            唐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詔告天下佛寺,以銷毀銅像、鐘磬等所得到的銅材鑄造“開元通寶”錢。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揚州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因鑄造于唐代會昌年間,故后世通稱為“會昌開元”錢。這種錢的背文共有23種,其中一種即為“福”字。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卒,宣宗即位后,下令用毀佛像所鑄之錢復鑄佛像,“會昌開元”錢便停止鑄造。“會昌開元”鑄造時間短,前后不及兩年,鑄造數量少,加之民間多信佛,紛紛樂捐銅錢鑄佛,因而會昌開元背“福”字錢傳世極罕。

            清順治年間,隨著五次改制產生了五種形式的銅錢——順治通寶,史稱“順治五式”,從而確立了清代的貨幣體系。順治六年(1649年)福建省局提準開鑄順治通寶背“福”字錢。現僅發現有穿上“福”錢,《古泉大全》記載的穿右“福”錢未見實物。另外,順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省局被提準改鑄順治背滿漢文“福”新錢,其背文由福建省滿文局和漢文局名稱組成,但史書《皇朝通典》、《制錢通考》均載未見實物。

            而在歷代花錢中,“福”字錢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福壽雙全”、“福壽康寧”、“福壽長春”、“福壽齊天”、“福祿壽星”等,有150余種。這種“福”字錢質地大多用銅鑄成,但也有少數用金、銀、鋁金屬鑄成。形制以方孔圓形為主,刻有不同風格的花紋、圖案、文字,鑄造工藝多樣,通常都非常精美。

            無論是官鑄的流通錢幣,還是民間祈福避邪而鑄造的花錢,皆因“福”而生輝,為收藏者所鐘愛。

        精彩圖片
        4月6日集幣視點(集幣專
        武松的“柔” 楊志的
        特別推薦
        ·浙江天寶坊黃金珠寶有限公司
        ·Swatch紅色瑞士國家館腕表
        ·陀飛輪的三級跳 看腕表技術的創新與飛躍
        ·折射世博歷史 展現世博文化
        ·軒尼詩擬三年造三高端品牌 文君酒借地翻盤
        ·唐培里儂2000年份粉紅香檳
        ·少女風 從Lolita那里偷衣穿
        ·顛覆鉆石銷售潛規則
        ·即將風靡的汽車新技術
        ·像紳士那樣享受雪茄
        經典美圖
        嚴正花野艷
        香奈兒推出
        徐靜蕾時尚
        胡靜優雅風
        王艷華美寫
        巴西超模春
        攝影師眼中
        黃奕嫵媚寫
        李冰冰優雅
        相關新聞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08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