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賞賜錢價格不菲 |
發布日期:09-08-28 08:25:4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銀川晚報 作者: |
賞賜錢,亦稱宮錢,是古代帝王或割據首領為鼓舞士氣、獎勵有功人員而專門鑄造的供賞賜用、代表榮譽的錢幣,多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鑄造,其功能與現在的獎章和軍功章頗為相似。 在唐代,開元通寶銅錢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朝廷也經常將金質、鎏金和銀質的開元通寶作為賞賜之物,以籠絡人心,鼓舞士氣。據《資治通鑒》記載,唐代天寶年間,貴妃楊玉環為博取唐玄宗一笑,收安祿山為干兒子,還荒唐地舉行了一個洗兒儀式,唐玄宗果然大樂,“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以志褒賀。由此可見,賞賜錢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至少不晚于唐代。 宋代時,宮鑄金銀質錢種類繁多。金質錢有太平通寶、宣和通寶、乾道元寶等;銀質錢有太平通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宣和元寶和通寶、慶元通寶等。這些宮錢均在年節之時,分賜給各位朝廷重臣與內宮嬪妃,以作恩賞。《宣和錄》中便提道:“上皇閣分金錢四十貫,銀錢八十貫;皇帝閣分金錢二十貫,銀錢四十貫;皇后閣分金錢十一貫,銀錢廿二貫。” 遼代有“丹巡貼寶”、“百貼之寶”、“巡貼之寶”等宮錢,是遼帝專鑄用以賞賜陪同巡狩官員。錢文中的“貼”字,即契丹語“錢”之意。如今在東北農村,一些高齡老人仍稱高面值的貨幣為“大貼”、低面值貨幣為“小貼”。 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自立為西王,鑄有金、銀、銅三種賞功錢,按部將功績大小分賜不同的“西王賞功”錢。其中的金質賞功錢就相當于現代的一等軍功章,所不同的就是不佩戴在胸前罷了。“西王賞功”錢在當時已屬珍貴之物,傳至后世,則更難覓到了。在金、銀、銅三種西王賞功錢中,又以金質、銀質錢最罕見。據說清代光緒末年,成都有人無意中購獲西王賞功金質錢一枚,卻被他熔化成二錢多純金,當時識貨的人都表示惋惜。 賞賜錢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特殊錢幣,歷來都是珍貴的收藏品。由于其鑄造量小、質地貴重,流傳于世的數量極少,在古玩市場上的價格不菲,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