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 陳璟
圖中所示是一枚四川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俗稱“缶寶版”,直徑39.76毫米,為著名錢幣收藏家李偉先舊藏,現存上海博物館。關于此版與普通版的區分有以下幾點:其一、銀幣正面字體為顏體楷書,端正有力,而普通版為行書體;其二、此版與普通版中繁體“寶”字寫法也不同,故而有“缶寶”與“爾寶”之分;其三、缶寶版龍頭較普通版略大,龍身也有著明顯差異。故此幣即為“缶寶版”屬試鑄樣幣,不僅是近代銀幣中的大名譽品,更是我國銀幣二十大珍品之一。該七錢二分樣幣,正面點圈內鐫漢文和滿文“光緒元寶”字樣,上鐫“四川省造”五字,下鐫“庫平七錢二分”六字,兩旁鐫六瓣花飾。背面蟠龍居中,外圈為英文,并鐫有“7”和“2”阿拉伯數字,兩旁鐫小花飾。此幣未經流通,銀色自然,設計巧妙,鑄工精良,但由于早期資料文獻匱乏,故關于該幣的鑄造地與鑄造時間眾說紛紜。在英國人史威尼的《伯明翰造幣廠史》一書中記載伯明翰造幣廠藏品室曾發現一枚“缶寶版”一錢四分四厘銀質樣幣,因此伯明翰造幣廠鑄造說相對而言可信度較高。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吏治腐敗,鴉片泛濫,清政府在抵御外敵侵略上屢屢失敗,大量的戰爭賠款,造成白銀外流多達10億兩以上。外國侵略者不斷在經濟上掠奪,他們使用90%成色、標重七錢二分的白銀,套取中國重達一兩、成色93.5%的高純度白銀,造成白銀流失,價格飛漲,百姓苦不堪言。用來抵制及取代洋錢。廣東試鑄成功后,各省紛紛效仿,朝廷也極力推廣。不久,四川省亦開始籌辦鑄行銀元。
據民國年間的《四川造幣廠籌建報告書》載:“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川總督鹿傳霖向朝廷奏請開辦銀元局。新建廠房地點在成都機器局內,經費借自縣庫與藩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月廠房落成,洋匠艾文蘭、強比爾送機器到。次年六月,奉旨將各省銀元改歸鄂粵代鑄,川廠因而停止,四川總督奎俊以該省地僻道險,求鄰靡易為由,奏請復建造幣廠。經向藩庫借款及派員赴鄂考察,于十月開局專鑄七錢二分銀元,次年設成都重慶兩分局,專司行銷回換事宜。”
從該段記載來看,四川造幣廠經歷了兩次短暫的造幣歷史,尤其以第一籌備階段尤為重要,這枚“缶寶版”七錢二分銀幣極有可能就鑄造于此時期,并作為樣幣呈送上級部門審閱之用。
李偉先(1892—1972),別號宕濤,廣東中山石岐人,曾長期擔任上海永安紡織印染廠總會計師,用豐盈的祖產及自己一生的積蓄全部用于錢幣的收藏。李偉先從一枚“三鳥幣”開始,踏上了收藏錢幣之路,后逐步擴大范圍,亦收集銅元、古錢、紙幣等,終于成為一位錢幣收藏大家。他利用閑暇時間到處探寶尋友,并結識了滬上錢幣大家馬定祥,聘請其擔任他的經紀人和錢幣顧問。馬定祥之子馬傳德在《錢幣界名人逸事》載:“當年,我國金銀幣的收藏以施嘉干和奧地利人耿愛德最為著名,但李偉先的金銀幣藏品之豐、珍品之多絕不遜于前兩位。以往,泉界有南張(叔馴)、北方(藥雨)、巴蜀羅(伯昭)‘三巨頭’之稱,但這三位的收藏主要是古錢,而李偉先的收藏是涉及金銀幣、銅圓、古錢、紙幣四大門類,如家父生前所說的,在我國錢幣收藏家中僅此一位。”李偉先為人十分低調,從不出席泉界公開活動,直到1963年他首次向上海博物館無償捐贈珍貴錢幣才為世人知曉并稱頌,自1963年李氏夫婦首次捐獻后,1964年、1965年,他們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了中國歷代金銀幣、銅圓、古錢、紙幣、元寶,以及外國金銀幣、獎牌等,總數量達到萬件。據悉,這枚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缶寶版)七錢二分銀幣就在此次捐贈物之列。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致使這枚“缶寶版”沒有發行,故存世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缶寶”七錢二分樣幣十分珍貴,并同時存在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三種規格,即對應壹元、五角、貳角三種面值,是當之無愧的銀幣珍品。近年來隨著大量新的史料發掘與面世,相信不久的將來,關于它的身世之謎終究會解開。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