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的是差異并不明顯的紙鈔如何確定,作為工業產品的紙鈔,在紙張、水印、油墨等多方面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因此,印刷中出現的細微差別不應成為特殊品種與否的判斷標準!
例1:
印鈔強國的荷蘭也沒有達到每批紙幣都完全一樣,上面兩幅圖全部為UNC的“向日葵”,但凹印出的效果大相徑庭,上圖的紋理粗糙,油墨溢出現象明顯,下圖則“干凈利落”,而且這兩種存在差異的50盾還不止一次見到過,也不僅是單張出現,這樣的細微差異能簡單的劃分為“潑墨版”和“清晰版”嗎?顯然不行,這是紙鈔印制中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例2:
荷蘭89年的25盾也有差異化的問題,左邊的色帶明顯有長短之分,這同樣不能認定某一券種為特有品種,這只是印刷差異化的一種表現,因為他們在票面內容和印刷工藝上沒有根本區別。因此,也不能將上面兩張簡單的定義為“短條版”和“長條版”。但我想人民幣的某些“專家”一定會這樣劃分,并加以炒作。
例3:
財務省印刷局
大藏省印刷局
即便是日本也有印鈔中差異化的問題。可見這些細微的差異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那么印制水平遠不如印鈔強國的人民幣怎么能依靠油墨的細微偏差就劃分出那么多“稀有品種”呢!
真正獨立品種的判別標準又是什么呢?
1、將票面內容、顏色、布局進行重新設計與修改的券種
比如上圖中兩張西班牙2000比塞塔,雖然人物完全一樣,但它的顏色和部分圖案的設計與布局完全不一樣,正面有橘紅和紅相間改為全紅色,背面的隱現文字改為和其他面值保持一致的正面左側位置等,兩券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立券種。三版幣中背綠券實際上也是對原有色彩進行完全改變的結果。因此,它也是獨立的券種之一。
2、防偽手段明顯增加,防偽技術明顯提高的券種
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屬于技術上的加強版,在“初版”流通一段時間后,一部分國家會在原基礎上進行防偽手段的添加,以達到提高防偽的目的,比如第五版人民幣5元券以上面值均可稱為兩個獨立的券種。上圖中兩張丹麥100克朗也屬于這種情況,這樣的紙幣很多,比如挪威、瑞典、英國等等。
3、紙張、水印、印刷工藝明顯區別的券種
五角星水印
五星夾古幣水印
人民幣收藏中市場參與度很高,研究的也更深入,因此,對于券種的劃分要比外鈔更細,但依然遵循了票面內容、紙張水印、印刷工藝、冠號顏色等明顯差異的劃分原則。
印刷工藝的中凹版印刷(雕刻版)與平版印刷(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