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陳全勝,老集郵者馬上就會想起流暢優美的“三國演義”系列郵票前兩組和浪漫多情《聊齋志異》系列郵票。應中國郵政邀請,很久沒畫郵票的著名國畫畫家陳全勝又客串了一把《包公》郵票的設計。《包公》郵票全套兩枚、1枚小型張,規格與《關公》、《諸葛亮》相同。郵票內容分別表現了關于包公的兩個最著名的傳奇故事,第1枚郵票為“擲端硯”,第2枚是“鍘美案”,小型張表現的是包公夜讀案卷的坐像。
《包公》郵票是中國郵政近年來繼《關公》、《諸葛亮》郵票之后推出的又一套以古代著名人物為題材的郵票,包公的人物性格、歷史功績也符合國家倡導的清廉、強力反腐的政策導向,該套郵票的發行也有著很深的社會意義。這套郵票的發行目的是宣傳包公的剛正不阿的精神,因此郵票上的包公不同于戲劇或臉譜中的包公形象,沒有大黑臉,甚至在“鍘美案”中沒有出現另一個主角秦香蓮的身影。
第1枚“擲端硯”說的是包公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包公事感蹊蹺,立即查問手下人。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并非金銀珠寶,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表現了包公兩袖清風、清正廉潔的高貴品格。該枚郵票中包公乘坐的船的造型是根據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創作的,船頂是帶花紋的油席,起防雨作用。《清明上河圖》中的船體比較寬大,郵票中的船體適當縮小,去掉奢侈的感覺,以體現包公的清廉。(更多精彩,盡在《中國集郵報》。請到郵局訂閱《中國集郵報》,記住郵發代號:1—164。)
第2枚“鍘美案”在我國傳統戲劇中多有表現,說的是陳世美當上附馬后拋棄糟糠之妻秦香蓮和兒女并欲置之于死地,秦香蓮死里逃生后告到包公處,包公秉公執法,刀鍘陳世美。該枚郵票前景是威武莊嚴的龍頭大鍘刀和被押伏法的陳世美,中景是身著紅色官服、鐵面無私的包公,背景是又哭又鬧的公主和趕來阻攔包公執法的太后。寥寥幾筆的臺階和廓柱點明了郵票的故事背景,又令畫面層次分明。其中龍頭鍘刀的造型參考了宋代之前龍的造型。該枚圖稿幾經修改,為了體現故事的沖突和高潮,也為了突出包公的性格,發行部門最終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保留了太后旁邊維護執法秩序的兩名兵勇的形象。
小型張畫的是包公夜讀案宗的場景,表現他心系黎民百姓、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一案、一凳、一鼓,簡潔至極。一盞燈燭,體現了包公在下堂后也不沉湎于安逸享樂,而是秉燭夜讀,認真執法。一架花鼓,無論何時百姓都可以擊鼓鳴冤。燈燭按照專家建議,去掉了絲質的燈罩。
郵票采用陳全勝擅長的工筆重彩的繪畫方法,也是按插圖、連環畫的方式畫的,注重人物的動態,能從郵票中品出很強的故事性。在繪畫的過程中注意人物的動作、表情、服裝和道具及生活場景既符合故事效果的烘托和選題的突出,又經得起歷史科學的推敲;既重點表現了故事情節的矛盾沖突,又避免了“戲劇味”,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為郵票的表現內容是寫實和傳說相結合,陳全勝的處理原則就是“合情合理”,令郵票畫面的虛實關系處理和諧。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小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