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品市場的誤區——試論“大環境不好”的癥結所在 |
發布日期:10-04-12 08:36:1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宏偉 |
極為密切的主流投資市場才會呈現出明顯的動蕩。而整體經濟環境不好對郵品投資市場的影響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還遠談不上是個主要因素。結果始終是經濟好的時候郵市熊,經濟不好的時候一樣的熊。 二.政策面 說到政策面,可以這么說,如果您真是個關注郵品政策面的投資者,那么我想,這幾年的政策不是負面影響大,而是積極的大,并且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的好。可是為何郵品市場不僅一塌糊涂的過了十年熊市的里程碑,并且到了第十三年還是老樣子,以至于人們都不知道該用什么形容詞去描述這種熊到家的情況才好呢?很顯然政策面的問題也不是郵品市場表現不好的主要因素。不信,筆者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政策面的變革到底有多好。 1.2000年前后郵政改革逐步嘗試推出小版、郵資片和國際接軌的舉動,徹底改變了傳統郵品發行的習慣。國家公告的紀特票、封、片都有諸如小版、雙聯、多版式、單一版式、小本片、不干膠、疊色樣張、大本冊等等不斷附加高技術的印刷手段的郵品。拿小本票來說,從一輪羊之后,千呼萬喚出來的小鯉魚到今年6月即將發行的《文彥博灌水浮球》,里面有無數個“第一”和無數個“利好”。這期間有顛覆型張概念的安徒生小本、有首次應用不干膠的孔融讓梨、有首個針對會員同題不同版的柳毅傳書加標(和柳毅傳書小本完全不同版式)、有如果卡片一樣的顛覆小本票概念的祝福祖國小本,等等等等,可以負責的告訴大家,郵政在郵品發行和印制上做了太多的改革和嘗試。 2.2005年覆蓋全郵政系統的政企分離 這項截止到今日都沒有完全完畢的大改革,史無前例的將郵品發行和政治監管分離,是讓郵品從計劃體制發行走向市場化經營的必也是國家備前提。應該說這是郵品市場終于從國家管控發行目錄,制定牌價轉向全部交易市場決定價格轉型中的決定性利好。可以說沒有這個轉型,就永遠別談郵品市場的企業化和規范化。 3.打折票張公開銷毀 說起這個,很多朋友嗤之以鼻,說這里面貓膩太多。是的,貓膩再多,郵人也應該看到畢竟郵政從官方在組織銷毀滯壓庫存,是一種阻滯市場環境惡化的鮮明手段。就跟讓垃圾股摘牌一樣。做了有問題,和完全不做,不是一個層次。 5.公布發行量 這也是個讓人們一聽到就惡心的話題。還是那句話,不去看個案,只談整體,和以往比起來,不論早晚,畢竟量是告訴大家了。之所以有藏著掖著的行為,這和郵政企業化經營的核心利益有關。更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