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集郵思路 |
發布日期:10-06-30 08:35:4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謝其章 |
目前集郵大軍號稱千萬,許多人其實是同一個玩法——僅僅滿足于每月或者干脆一年去一趟郵局或郵市把一個月或一年的新郵票取回家,往本本里一夾,對外宣稱自己是個集郵愛好者。一開始我也這么玩,千萬人擁有同一樣東西,只對普及有意義,提高嘛,要靠個人悟性。后來,我斷然中止了這種“趨同性”的集郵,轉向“個性化”集郵,果然,沒花費多少傷筋動骨的生活錢,換取的卻是與眾不同的樂趣。 我動手比別人早,十幾年前花120元就能把“編號票”收齊,“文票”大全套也沒費多大勁就集全了。該有的都有了,往下的集郵之路如何走?我選定了“文字廠銘”。“文字廠銘”是廠銘的一種,即印刷郵票的工廠把廠名印在整版郵票的邊紙上。整版郵票最少只有一個廠銘,再多也不過四個,購藏的帶有邊紙的郵票很少碰到廠銘,原因即在此。很長一段時間,“文字廠銘”就是“北京郵票廠印制”一家,很是單調,現在多了河南、遼寧、上海幾家,才稍顯多姿多樣。如果把眼光往前看,你就會發現文字廠銘其實是一片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我粗略統計過,北京郵票廠建成之前,新中國郵票的文字廠銘多達十幾種,涉及上百種郵票,它們是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市印刷一廠、北京人民印刷廠等。 文字廠銘有時正好印得橫跨兩枚郵票,這樣的廠銘有個美麗的名字——“騎縫廠銘”,我對騎縫的廠銘格外偏心,有時候即便買重了,也在所不惜。早期的新中國郵票騎縫廠銘較多,我是見一收一,上癮。騎縫廠銘常常被賣主撕開了賣,弄得“身首異處”,糟蹋了好東西,令人好不憐惜。 廠銘在一套枚數較多的郵票中是不太容易湊齊的,好不容易湊齊了,位置不對稱還是一件煩心的事。《梅蘭芳舞臺藝術》無齒票是珍貴郵票(8枚一套),經常上拍,有一次8枚票中7枚帶廠銘,1枚沒廠銘,怎么瞧怎么別扭。還有一次廠銘是全的,而6枚廠銘在左,2枚廠銘在右,不順邊,也是非常遺憾的缺陷。特13《努力完成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是18枚一套的大套票,著名郵票設計家孫傳哲設計,是“上海市印刷一廠”的騎縫廠銘,極難一求,沉浮郵海數十載,只見到一次,良機焉可錯過,此時我的淘票功夫早已修煉到家,當然不會有任何的遲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