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版票僅是一顆流星嗎 |
發布日期:13-07-13 08:46:2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 |
●許明罡
由于近年來新郵發行量始終居高不下,致使大批新郵淪為打折票,從而大大削弱了集郵愛好者和郵品投資者對新郵的關注度;而隨著國家郵政局全年大版冊發行所產生的引導作用,相當一批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已逐漸將注意力轉向了大版票,特別是歷年來大版冊的價格基本上都能超過集郵總公司的預訂價格,產生了一定的增值效應,因此大版票在收藏與投資中的地位有不斷攀升之勢。這對于羸弱的集郵事業和郵市而言原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從這兩年的市場情況來看,新郵大版“奇貨可居”的現象已經大不如前。因為如果說以往的大版在新郵發行后還只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少量出現在二級市場上流通的話,那么現在的情況是新郵一經面市,大批量的新郵大版便接踵而至,直接沖擊二級市場。 今年以來,上述情形愈發明顯,大版基本上都是隨著新郵的發行而第一時間大批量出現。且不說這對市場承接力提出了如何艱巨的要求,單就沖擊力而言,就對整個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由于預訂的新郵大版一般都在年底和第二年年初才能到預訂戶手中,因此在新郵發行后馬上流入市場的大版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各級郵政企業制作的產品,二是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而流入市場郵商手中的貨源。 于是,就形成這樣的一種奇怪現象:新郵迅速走低,直至深度打折,而新郵大版則大幅溢價,成為郵政企業和手中握有貨源郵商的“救命稻草”、“致富法寶”。然而,由此而不得不增加更多收藏成本,直接利益受到損害的還是郵票市場的“基石”——廣大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 另從大版票的兩大主要來源分析,也都反映出目前郵品發行和管理上的諸多弊端與漏洞:郵政企業利用大版票所開發出的產品基本上都呈現出高溢價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非但沒有滿足市場需求,相反倒是對相當一部分原本有興趣的愛好者產生了抑制消費的負作用,也損害了大版的市場形象。而流入市場郵商手中的大批新郵大版則更有違規之嫌,充分反映出發行監管之不力。 發行把控上的不足、唯利是圖的營銷理念,再加上監管上的種種問題,顯然為大版票陷入窘境埋下了深深的隱患。這種新郵大版大批量沖擊市場的直接后果卻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說大版適度發售與投放使其顯示出一定的收藏難度與價值,有助于營造新的收藏焦點和市場熱點,刺激陷入低迷的集郵事業和郵市投資的話,那么現在的這種狀況只能迅速地將大版票打回“原形”。 歸根結底,這還是由于發行的“短視”所造成的。現在最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