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品需要歷史的絕對消耗與新的盈利模式 |
發布日期:14-08-05 08:41:1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郭旭升 |
郭旭升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不同觀點形成的交叉戰,感覺就像穿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片混亂。 郵票品交易陣營因出發點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觀點。有的認為電子交易盤是好事,吸引了資金活躍了市場;有的認為交易所的品種嚴重脫離市場而成空中樓閣,價格價值背離;有的認為郵票品的最終歸宿還得回到市場與真正的收藏者手中。誰對?誰錯?不知。 可是就在最近,幾家電子交易所看到了市場的制高點,形成“搶發”現象。似乎一月之間郵市就會翻江倒海,財源滾滾。誰知郵票市場因為積重難返需要較長時間進行修復,需要大家形成最基本的價值觀。然而不管怎么理解,郵票市場的電子化發展確實讓一部分人開始掙錢了。但大多數人卻因觀念跟不上這迅雷不及掩耳的市場轉變,依然持觀望之態,這就叫意識的落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20年內銀行網點將會消失,理由是互聯網催生了那些“個體生命”的生長因素。這里不需要“生長激素”,但需要陽光的光合作用,這是唯一的條件。郵市的光合作用是什么物質?是資金,還是人為的量少品種?都不是。那是什么?自然應該就是“絕對消耗”與“盈利模式”。試想想幾毛錢的普通郵資片,到了交易所就能上升到十幾元,這難道不是盈利模式的轉變?今天中午到一家飯店吃飯,以前人是不多的,但也能維持生意。由于重新裝潢并改變了經營模式,還更換了招牌,結果人滿為患,菜還是那些菜。可見盈利模式較為關鍵。 可是有了盈利模式就能無憂無慮嗎?應該不是。 這幾天還有人這樣問:電子盤的郵票品,最終會去哪里?是啊,這似乎就是最要命的問題。難道幾毛錢的片片,最終就能漲到幾萬元?顯然這不符合收藏規律。那么關鍵點又會是什么?什么東西最能持久? 請看網名是“自由”的朋友怎么說,未來的大黑馬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目前價格很低,量價比嚴重超低; 2)發行量和存世量嚴重不符,發行量不少,但存世量非常少(也就是消耗特別大),要有歷史發生的絕對消耗。 3)群眾基礎好,是正規的國家發行的受眾較廣的郵品。 我同意這個觀點,尤其是第二條,因為它符合收藏的基本規律。但這樣的品種如何進入電子交易盤?進入電子交易盤的前途又在哪里?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字畫收藏品的交易模式。哪怕只有十幅字畫也照樣可以在電子盤上交易,因為這樣會擴大交易面,形成公平競價,最快完成交易。 市場總會有收不到量大的品種的時候,那么電子交易盤又會怎樣?“自由”朋友的觀點自然就是最好的上架品種的盈利模式,那將會是真正的郵票收藏市場的到來。到最后,購買者得到托管處提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是否需要,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這或許在郵票市場起起伏伏5年后就會到來。 電子交易盤的火爆,只說明一個問題,市場永遠都是變化的。不是我們在變,而是時代在變,是角落里那些草根們在變。而時代最終得以改變的就是觀念和盈利模式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市場發展。 97年有個觀點,“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市場永遠都會是這樣。這些問題,或者說現象,都是“角落里的革命”所引發的量變,到最后形成了質變。我們習慣了“質變”后的跟風與潮流,但事實證明任何潮流的命運都是短暫的。只有把握郵票收藏的基本規律,才能成為最終贏家。 中國的事情,有些一開始是不好的,包括“下海”這個詞,都具有貶意。但是如果沒有下海,或許就沒有今天的大型私營企業。我們沒見過的事物還很多,也不可能完全經歷。但只要認識與分析當前資本市場與可能形成的趨勢,要走的方向就基本可以斷定。我曾寫過“郵票市場角落里的革命”,指的就是那些曾經不被認識與看好的東西,但往往它們卻在不起眼的地方發展了起來,改變人們的觀念與認識,甚至行動,甚至前途。本次行情概不除外。 開動腦筋,發動朋友,把握現在,贏在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