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不可再造打折票” 趙正建 |
發布日期:04-11-25 12:5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再議“不可再造打折票” 趙正建
郵票打折,郵人深惡痛絕,經常有抨擊文章見諸報刊。這些文章對打折成因做了精辟的分析,歸納起來為兩方面:一是郵票發行量大,二是發行體制有問題。
郵票發行量我認為這是微觀的問題,它具體地反映了在現行郵票發行體制下,郵政部門非市場化經營模式。
市場這一概念在不同的學科中表述是不一樣的。如果從微觀的方面去考慮,營銷學的解釋更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問題。按照營銷學的定義,市場是由買主構成的,即消費群體;而賣主構成行業。這就是說市場的大小是由買主決定的。回首往事,中國郵市的風風雨雨充分印證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每一次郵市高潮都是由大批的入市者造成的,也隨著入市者的增減而起落。這就為郵票發行帶來一個極為頭疼的問題:郵票到底發行多少為宜。
郵票發行量直接關系到集郵業務收入,也關系到郵票市場:如果發行量過小,就會引發炒作但郵政所得卻不多;而發行量過大,雖然郵政收入有增,但郵票打折嚴重。因此,郵票發行量的問題始終困擾著管理層,郵票發行政策多次調整,然而卻始終左右為難。比如今年進行了大規模郵票銷毀,郵市短期高漲,可在表面紅火的背后卻是新郵仍有打折。所以從微觀上來解決問題只能解一時之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微觀與宏觀的關系眾所周知,所以當微觀不能解決問題時,人們自然就會從宏觀上去想辦法。透過現象看本質,郵票發行體制有缺陷是郵票打折的根本所在。現在比較統一的看法是郵票應當在郵局賣:我以為始作俑者是郵票公司。這個問題筆者在本刊第9期的一篇文章中已經分析過。如何解決呢?有一種過激的觀點認為是要取消郵票公司。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郵票發行根本就是郵局的事,郵戳也應當郵局有,郵品也必須經過郵局才能形成,那還要郵票公司干什么?這種看法不無道理,但郵票公司的去留應該由市場決定。
郵票是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郵票放在郵局賣天經地義,這樣也不會有打折票。那么郵票公司怎么辦,干什么?我以為它真正應該做的是服務——為集郵者服務。為集郵者服務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說郵票公司面對的市場是集郵群體。如果把紀特郵票當作一種商品放在郵票公司賣,市場就這么大,能賣多少應該心中有數。有人會說當郵市高潮時,郵票供不應求呀。是供不應求,但要搞清楚是誰在求。我個人以為,炒郵者(不包括參與炒作的集郵者)不是郵票公司真正的服務對象,他們不是市場,他們應當是行業成員,他們是郵商。郵商與集郵者的區別在于集郵者是用錢買商品,即錢——郵品,即使參與炒作也是郵品——錢——郵品;郵商則不然,他們是用商品賺錢,即郵品——錢,他們買郵品的目的是為了再買,即錢——郵品——錢。所以那種在上個世紀70的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全民集郵的理念是非常有害的。現代營銷思想要求你要找到最終消費者。二是服務與銷售的關系。根據FIP規則,郵品應當在郵政通信中過程中產生,或是郵政部門為郵政通信需要而制作。這不僅是集郵者收集郵品的依據,實際上也為郵票公司定了位。也就是說郵品應當在郵局產生,而不是在郵票公司生產。2003年8月13日雅典奧運會開幕,集郵者到郵票公司買了信封再到相關地郵局蓋戳做成郵品,這一過程充分說明還郵票本來面目,郵票公司與集郵者、郵票公司與郵品的關系。由此可見,郵票發行根本不是郵票公司的事,集郵市場也并不向有關部門想象的那么大。
并不太大的市場,并不太多的利潤,卻養活著眾多的、而且負擔沉重的郵票公司。為了生存,為了利益。它們必須有大量的貨物出售才能得以維持,包攬紀特郵票的發行當然是最有效的途徑。然而也由此引發了諸多問題,甚至滋生腐敗,正像有人分析的那樣。
郵票公司隨著市場的發展而發展,就要遵循市場規律:縮減編制,調整業務方向,脫離主營,還郵票本來面目,真正在市場上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解決體制問題并非郵票公司一家之事,它必須隨著郵政的改制而徹底解決,否則就會流于形式。比如現在有些地方郵票公司與郵資票品管理部門其實就是一家,所謂兩塊牌子一個單位,像這樣的體改又有何意義。
|
上一篇:不同結構的資金和市場環境相互作用交匯點 |
下一篇:新郵對市場的功與過 宋 琛 |